您的位置:

医院“点滴”现象泛滥 滥开吊针成获利手段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日前,湖北省药监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报告1310例药品不良反应,其中1052例是由静脉滴注输液所引起,其中有16例死亡,另有3例留下后遗症。

在口服、皮下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三项给药方式中,前两者被医学界公认是最安全、最益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方式,为何静脉滴注还会如此盛行?为何“一生病就打吊针”成为几乎所有患者的就医习惯?为何医生乐于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来作为最普遍的治疗手段?为何“口服药”和“肌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会退居幕后?

本报记者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患者习惯于打吊针,不仅仅是患者单方面的就医意愿,还与医生的引导、医疗制度的完善密切相关。

大病小病都打“点滴”

·湖北省药物(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的1310起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中,八成以上与静脉滴注有关。

·现实生活中,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为了目前医院为病人给药或病人要求的一种常态。绝大多数病人并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隐患,而部分深知此理的医生却未尽到告知义务。

·在药物不良反应人群中,儿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儿童无法及时反馈药物不良反应,给监测带来了很大困难。

·当静脉滴注成为治病给药的常态后,治疗费用因此变得贵了起来,很多人因此无法承受看病费用。这,已逐渐成为一个怪圈。

“以前我们生病都吃药、打肌肉针,现在都去挂吊瓶,注射室挂得像蜘蛛网一样。”8月29日,湖北省药监局一位处室负责人毫不隐讳地感叹道。

这种“一生病就打吊针”的做法,已经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近日,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报告1310例药品不良反应,其中1052例是由静脉滴注输液所引起——静脉滴注已经成为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大隐患。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给药途径首选是口服,静脉给药为最后手段,在急救以及非静脉滴注无法给药时才采用。

但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本人,已经长期习惯于静脉滴注。

注射室里的“吊瓶攀比”

在去医院做检查前,潘玉娥(化名)根本不知道脖子上那一圈水疱是什么,只是夜夜疼痛难耐。检查后,她知道了这是种叫带状疱疹的皮肤病,医生开了9天的吊针和一堆药。

咬着牙,拿出了1000来块钱,每天早上10点到11点半在医院注射室打吊针成了这名64岁婆婆新近的“消遣”。

8月29日上午10点30分,武汉市中心医院注射室座无虚席,除去陪护的家属,吊瓶上的单子开到了57号,并且陆续有患者进来。注射室只有五名护士,一个开单,两个管药,两个打针,忙得不亦乐乎。而注射室旁边的肌肉注射室,门可罗雀,一名老医生正坐在里面喝茶。

“你们这三四天的吊针算什么,医生给我这个病开了9天的吊针,一瓶125块钱。”潘玉娥的话,让坐在她对面看报纸的姚毅(化名)皱了下眉头,“我这次要打10天吊针都没有吱声”。姚是名公务员,20年前因一次事故右小腿受伤,当时没能彻底治好留下了病根。前两天,他因感冒引起高烧,腿上的伤也复发了。他提起裤管,右小腿上方的一圈皮肤红肿着。

姚毅注射的头孢一瓶要140块钱,10天就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但他却从未考虑过以口服药的方式应对,“吃药见效太慢,还是输液来得快”。但除了好得快,有没有副作用,甚至有没有必要,他不得而知。

[NextPage]

扎着吊针玩耍的孩子

大人生病打吊瓶,孩子生了病也不例外。

湖北省妇幼保健医院有三间注射室,其中两间儿童注射、一间成人注射。刘一峰的父母愁眉不展,八个月大的孩子经常生病,只要一打吊针就嚎啕大哭。虽然他们知道感冒发烧就打头孢、先锋会产生抗药性,但宝宝一病,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花100多块钱打车从华容赶到武汉,“大不了以后打更好的针,总之不能让孩子遭罪”。

“几个月大的小孩吃不进药,除非把药捣碎,但那样太苦了,她又不吃。现在也不兴打小针了,就只好打吊针。”奶奶一边给小张雨擦着眼泪,一边说道。为了给孩子看病,张雨的爸爸妈妈都请了假。

刘一峰和张雨的哭并不妨碍李东的欢乐。在医院大厅,一岁的李东在父亲搀扶下,追着一个电动车欢快地跑着,他头上扎着针,吊瓶挂在一个撑衣竿上,举着撑衣竿的爷爷气喘不休。医生给李东打的是头孢,一次要打两瓶药,他显得很无奈:“这孩子身体很弱,也不知道有什么不舒服会不会说,我要一刻不停的守着他、问他。”

对于静脉注射的泛滥,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李正启很担心。在他的观察中,患者所用的药品一般都是头孢等很贵的药,或者是新药。“新药的风险更大,因为它有临床观察问题,一般有五年的重点观察期。”

李正启认为中国人应切实改变静脉注射这种用药习惯,“由于静脉给药是直接将药物输入到患者的身体内,没有吸收过程,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常常用于抢救某些危重患者,较易发生各种副反应,容易出现毒性、过敏现象,所配用的药物越多,出现的机会就愈大,尤其孩子很危险”。

█探因

就这样养成了 打点滴的习惯

“静脉滴注”正被病人和社会所认同,并渐渐成为一种用药习惯和医疗文化。肌肉注射的隐退和静脉滴注“兴”起的背后,是抗生素的泛滥使用。

“趋同从众”

20年多前,在江夏区一家大医院任内科主任的杨秋成对医生滥用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静脉滴注的医术嗤之以鼻,称“三素一汤”(汤是指葡萄糖液)是“一种不负责的用药陋习”。而现在,受聘为湖北大学附近一家私营医院副院长的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开出十几瓶吊针”。

“没办法,患者点名要打点滴,劝他们服药反而不高兴。”杨秋成说,很多时候他不再多说话,“反正患者高兴,医院来钱,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患者有时很难被说服,坚持原则的医生可能反而不受欢迎,因此形成一种环境压力,导致很多坚持原则的医生也只好趋同从众。”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临床药理科主任辛华雯说。

面对静脉滴注的现状,从医30多年的杨秋成深感担忧:“疯狂注射的背后,潜伏巨大的隐患。”

背后“推手”

实际上,杨秋成的担心并非毫无根据。

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李正启说,静脉滴注的药剂大部分是抗生素。静脉滴注泛滥,抗生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通过静脉滴注抗生素,也大大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也在逐步提高,如果不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将来人类在感染性疾病面前将无药可用。”

“不正确使用点滴实际上是一种抗生素滥用现象,无形中提高了治疗的费用。”辛华雯说,有些医生不分青红皂白,给病人滥用“三素一汤”,只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和经济负担。“规避医疗风险是医生愿意给患者开吊瓶的另外一个原因。”辛华雯说,一些医生查不出细菌致病的证据,又怕耽误患者病情,就本着“宁可信其(细菌)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为患者开一些抗生素,防范风险。

患者为何舍弃相对安全的肌肉注射?记者采访发现,许多人觉得打小针一天要跑2趟医院,还特别疼,疗效慢。一位老医生则认为,有些抗生素广告片面夸大其治疗作用,把抗生素吹得包治百病,也给患者造成错误认识,对滥用抗生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选择”了最危险的方式

“这是一起与静脉滴注直接相关的死亡案例。”8月28日,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一位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时断言。

该专家介绍,今年上半年,有一患者因咳嗽在诊所治疗,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一周后,接着口服阿奇霉素片,服药后的第二天午饭饮白酒后服药,2小时后出现过敏反应,虽及时予以抗过敏治疗,但仍因抢救无效死亡。在后继的调查中发现,患者本身是过敏体质,曾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且在第二次服药前饮用白酒。酒精增加药物的吸收,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这是日前公布的一起典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该患者长时间采用静脉滴注是导致其病亡的主要原因。”

[NextPage]

这名专家痛心地说。

静脉滴注“加速”药物不良反应

一个不正常但却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后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如今已成为医院为病人给药的一种常态。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武汉市的各大医院已鲜见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在一些大医院,皮下注射方式几乎绝迹。

“多年前,生病之后先打小针,这才是正确的给药方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正确的方式却被医院和患者放弃了”,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李正启忧心忡忡地说,此次该中心之所以首次在媒体上公布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也是为了告诉市民应该如何正确用药。

在此次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13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从给药途径来看,其中1052起都是因静脉滴注引起。占总不良反应案例的八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