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牙痛并不都是牙病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15岁,初中三年级辍学学生,顺德农民家庭。主诉:左侧下颌骨疼痛、肿大一周。病史:三、四个月前觉左后下牙疼痛,家长带到某医院口腔科就诊,诊断为“阻生牙发炎”并拔除。术后自觉疼痛并未解除反而加剧,手术处颌骨也“因拔牙”变得肿大、触痛。因此该侧面部不敢触摸也拒绝他人触摸,甚至不愿刷牙、洗脸。家长带着到原医院复诊,经检查无异常,但因患孩坚持具有上述症状,因而被不耐烦的接诊医生斥为“黏线”(“精神病”)怏怏而回。第三次就诊同区另一家医院,也因查不出病因而患孩仍坚持自己感觉,又被接诊医生斥为“黏线”(“精神病”)。第四次就诊时是作者接诊,病孩明显对医生显露出不信任和敌意,检查不是十分合作。体查见愁苦面容,情绪沮丧,眼神呆滞,沉默寡言,诉病史时语言清晰、表达清楚,言语较多,对症状显得较为关注和夸张。患侧面颊部因拒绝清洗而致污垢沉积;口腔体检及X-光检查:见拔牙创愈合良好,邻近牙齿无病理征象,下颌骨未见增生或其它异常体征。否认家族有精神病史。根据临床资料,作者认为该患者并非口腔疾病,而是精神方面疾患在口腔的表现。通过与家属的沟通,取得对作者诊断的认同,遂帮助家属将患孩转到广州市精神病院求治。


精神病院初诊为“抑郁症”,并给予口服相关药物。服药三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变。患者情绪变得开朗,主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常态,但不愿复学。由于擅自停药,大约八九个月后病情复发,这次不是出现口腔问题,而是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不吃不喝,几次爬上阳台想自杀,甚至拿刀子要砍杀劝阻的人。由于病情严重,只得将其送进广州市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经过大约半年的系统治疗痊愈后出院。至今约十年未复发。


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患孩父亲生性木纳,寡言内向,职业农民。其母聪明、泼辣,职业农民,兼做小生意;患孩学习成绩一贯不错,但初三时有一次英语考试不理想,而老师恰将此次成绩排名,使得大受打击,成绩一路下滑,性格慢慢改变,但没有引起注意。几次就诊被斥“精神病”,使得情绪更为低落。


本病例使作者与患者一家有了十多年的交往,也使作者在工作中时时警醒:人体是一个系统整体,很多疾病如心脏病等的首发症状有时是在口腔,所以临床上的诊断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口腔疾病,要有整体的观念;医生要有爱心,不能高高在上,随便斥责患者;多少医患纠纷,有不少与医生的不恰当言行有关。无容韪言:口腔科的专业特性,使得医生的医学知识范围较窄,这样有时会导致严重后果。文献曾经有报道过洗牙引起白血病大出血而死亡的病例。本病例三次误诊,并被医生斥为“黏线”(“精神病”),令人感慨!目前各处口腔诊所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没有通过正规学习,不单口腔专业知识乏善可陈,各个相关知识更是缺乏,艾滋病通过牙科传播并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