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在美国打“911” 体验美医院先救人后算账传统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在离“9·11”还差两天的时候,我不得不拨通了“911”——美国医疗紧急服务热线。我在美国呆了十多年,这还是我第一次拨打“911”,体验了“911”的内涵与分量。

9日早上,我起床翻阅了扔在门口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看看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结果是平安无事,我又倒头睡下了。刚睡不久,电话铃响了起来,我以为是报社编辑来电询问有没有稿子。

“老朱,我快不行了。”电话里传来我的同事牛震的声音,音量弱小,我几乎听不清楚。

“你怎么啦?”我吃了一惊,呼吸开始急促不安起来。

“我在厕所里呕吐,站不起身,我痛得实在受不了。”牛震说话时断断续续,痛苦万状。

“病情是不是很严重?如果严重,我就打‘911’了?”我的情绪更加紧张起来。

“我——快——不——行——了……”电话那头的声音越来越弱,我已听不清他后面在说什么。

“我马上过来,你把门打开。”我对着话筒大声说,仿佛是连长对战士下命令,我怕赶到时进不了门。

放下电话,我立即拨打“911”,把情况简单说了一遍,并告诉我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及牛震的地址和门牌号码。

我心急如焚,以最快的速度洗脸刷牙,用手指梳理一下凌乱、稀疏的头发,披上衣服往外就跑。此时,我已听到救护车的声音由远而近,正在接近我们的公寓楼。

快步来到一楼大厅,正好与七八名穿着深色制服、脚套大靴子的彪形大汉、一名身材丰满的中年妇女迎面相遇。我告诉来者求助电话是我打的,挥手暗示他们掉转头,目标是南楼的牛震家。

从来者的体形和装束来看,我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医护人员,倒像经常进出我们公寓楼的消防人员,看上去有点别扭。但我仔细一想,派遣这样的人来抢救病人,这在美国是天经地义的。试想:要是被急救的对象是个二三百公斤重的大胖子,胖得连门都走不出,窈窕淑女和白面书生怎能把他们抬出来呢?

牛震妻子回国休假了,他最近单身住在这里,再过几天也要回国。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发生紧急情况,我心里七上八下,希望他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门虚掩着,我和一群彪形大汉推门而入,发现牛震蜷缩在厕所里,面色蜡黄,手扶抽水马桶,里面有他呕吐出来的黄水。痛苦扭曲了牛震的面部表情。

一个叫巴奈特的彪形大汉询问牛震的病情和感受。根据他的初步判断,病人患的是肾结石。巴奈特打开随身带来的急救箱,把几种不同药剂往牛震的胳膊里灌。随行的两名警察在房间里巡视了一遍,发现没有什么打斗和暴力的迹象,再加上看到病人的神志开始清醒起来,就和其他彪形大汉和那唯一的女性提前告辞。

急救针剂下去后,牛震的疼痛开始缓解。救护车司机和巴奈特用推车把牛震送到救护车上,驶往附近的县急救中心。我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看到电脑上我拨打“911”电话的时间、地点和姓名等记录,旁边还有一个全球定位的交通图小屏幕。

在县急救中心,经过注射药剂、化验血液和小便、塞进滚筒进行扫描拍片,医生最后说,在病人发病的左肾上没有发现结石,化验结果也证明结石已经排出,建议病人回家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恢复健康。

出院时,我悄声问医护人员这次急诊和检查总共多少费用。对方摇头说不知道。我顽固地笑着说,我不需要知道具体数字,只想了解一个大概。对方最后“如实相告”,救护车大约400美元,医疗护理费用很便宜,但扫描拍片大概要几千美元。我怕听错,又让对方重复了一遍。

折腾了4个多小时后坐出租车回到家里,牛震虽然精疲力竭,但感觉已经好多了。这时,我告诉他几千美元的医疗账单很快就会躺在他的信箱里。

先救人,后算账,这是美国医院救死扶伤的文化传统。(文汇报华盛顿9月9日专电 首席记者 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