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乳腺癌治疗应身心同行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乳腺癌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乳腺癌病因的研究至今尚无明确结果,但是许多资料表明,长时间情绪紧张、心情抑郁、心理压力过大、负性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等心理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乳腺癌疾病本身的特殊性,患者诊疗期间将承受来自肿瘤本身和乳房缺失所致躯体形象受损两方面的打击;另外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较长,在康复期间患者还将面对可能出现的肿瘤转移、复发的压力。这一切给乳腺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资料显示,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国内一些调查显示,手术后两年的乳腺癌患者中仍有高达45%左右的人存在焦虑、60%左右的人存在抑郁。笔者的调查显示,在治疗期间,患者焦虑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同时还发现,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社会活动范围较疾病发生前明显缩小,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受损,许多患者迟迟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更有一些患者病后人格发生改变,变得自卑、多疑、过度敏感、胆怯或者自艾自怜,陷入莫名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影响了与家庭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引发了家庭悲剧。对这部分患者而言,躯体疾病的治愈并未使她们真正达到身心和谐、完满的健康状态。

现代心理免疫学研究证实,长时间的不良心理刺激,将会削弱机体的免疫识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机制失调,促进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使个体的免疫机能得到提高,从而遏制肿瘤的发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减少治疗副作用的发生。

近年来,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乳腺癌综合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心理干预的主要策略包括:医护人员通过实施劝告、安慰、支持、解释、保证等言语交流,使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通过教育,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向患者传播正确的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的生活理念;动员家庭及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如放松训练、正强化、生物反馈及暗示治疗、转移注意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笔者所在的医疗机构,近年在乳腺癌治疗中引入了身心共治的理念。经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得到了增强,医患配合密切,减少了治疗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病后更好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身心和谐、完满、健康地回归社会,应该是乳腺癌治疗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