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思考
中药开发研究的回顾
中药成分之复杂、研究起来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中药Ⅰ 类、Ⅱ类新药的开发研究,采用现代药物化学、实验药理学等方法,把中药复杂的整体分解出便于测定观察的单体,以说明中药方剂或单味药的药理作用,力求找出最有效的活性成分,测定某些成分的含量多少,制订药品的质量标准。沿着从麻黄到麻黄素、青蒿到青蒿素之路,一些新剂型的中药注射剂相继问世,大大丰富了临床。不可否认,这种从中药中提取出临床疗效肯定的新药,是对临床医学的很大贡献,有造福人类的价值。但从学术观点上看,这种化学分析的方法,基本上属于植物化学或天然药物化学范畴。中药的成分分析越精细,离中药整体内部各部分的综合作用理论就越远,例如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注射液,还有没有黄芪的补气作用,临床工作者难以认可。中药不能轻易核定其有效与无效成分,例如葛根所含的淀粉,一般认为是无效成分,但它能帮助麻黄碱溶出,从而增加麻黄碱的稳定性;又如苍术所含的菊糖也被认为是无效成分,但却能增加芦丁溶解度,并能增加萜类成分的溶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无效成分也可变成有效成分或增效成分。所以测定所谓“有效”成分,叫做质量标准“标志物”更确切些。
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存在的问题
中药并非中国药物的简称,它包含有哲学意义上的中,中乃不偏不倚之意,是古代哲学思想演绎出来的理论体系。中药治病的原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目的是帮助机体恢复到阴阳相对的平衡状态,达到或接近中(不偏不倚)。传统的中药复方制剂的组方理论以君、臣、佐、使为法则,辨证论治为精髓。中药的性味归经、五行生克等理论指导临床应用,机体即能得到整体调节,调节全身某些生理、生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功能系统的水平。更有意义的是中药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高者能调低,低者能调高,这是化学单体所不能媲拟的。
中药Ⅲ类新药是中药“全成分”,然而临床疗效却平平。临床疗效是衡量药品的全指标。其疗效令临床工作者失望,有多方面的因素,一个固定不变的方药,很难切中临床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病证。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有量效关系,更注重证效关系,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中药的证效关系了,例如中成药地黄丸系列、理中汤系列、逐瘀汤系列等,就是根据不同的兼证产生的。国家有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不幸的是在研制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太多,科学水准必然降低。另外研究规则不严谨,也是影响新药学科学性的因素之一。例如Ⅱ期临床,往往让受试者自己掌握使用,甚至把一个疗程的药品发给受试病人,且多数不是住院病例,受试病人的居住环境、饮食质量、社会心理等都能影响新药的科学评价,更不要说受试病人能否遵照试验方案要求用药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待提高,低水平的重复是最大的浪费。
中西药配伍的设想
临床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中西药并用有很大的优越性,根据发病环节发挥中西药各自的优势,不仅改善临床症状快,实验指标也较单纯用西药或单纯用中药恢复快,大大缩短了病程,并起到了中西医互补的作用。例如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血糖能很好的控制;中药活血化瘀能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病的发生与发展,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在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方面也都显示出中西药并用的优势,因此,笔者冥想,中药新药的研究,也不妨搞一些中西药配伍的新药。河北省著名的医学家张锡纯在当时西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已经大胆的进行中西药合剂的应用,而当今西药的进展日新月异,为什么我们不能试探中西药配伍新药呢?把中西药的结合点从体内移出体外,其思路与方法以西药对准病、以中药对准证,筛选有效的中药复方为基础,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通过严密的临床随机、双盲、大样本的临床验证,研究出一批疗效可靠、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的中西药配伍制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在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中西药配伍制剂——消渴丸,能够经久占领市场,就在于此。当然,开发研究中西药配伍新药,切记一哄而上、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短期行为、低水平重复等不良倾向发生。
(中国中医药报:宁选)
2002.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