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马来西亚(一)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马来西亚于1963年正式独立,现有疆土分东、西马,包括马来亚、沙捞越、沙巴三个部分,共13州和1个直辖区,人口近200O万,其中华裔约35%,超过700万人。最大城市是首都吉隆坡,93万人。凡有华人居住处皆有中医药,马来西亚亦然。
公元前1~公元2世纪,中马两国已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中国僧人、商船经马来半岛去印度的史实。至7世纪,唐朝已有华人移居马来。南宋方腊起义将士、宋江的部属也泛海南徙,到达马来、泰国等地。公元1260年,元朝忽必烈远征婆罗州(加里曼丹,包括东马),曾留下不少军卒。15世纪,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五至马六甲,时称满刺甲(Malac-ca),带去不少中药材与中成药,主要是茶叶、生姜、肉桂、大黄、茯苓等,留下医生、匠人,著名中医师匡愚,名载史册,至今为人传颂。那时的马来西亚由满刺加王国统治,与明朝交好,进贡朝拜、商务往来、文化交流都很频繁,马来的豆蔻、胡椒、沉香、丁香等药物输入中国。15世纪以后.当地华人移民大量增加,到本世纪初已有1700万人之多。不久,又有半数返回中国,有些则移居他国。有资料显示,及至1941年马来之华人总数为2,418,615人,占当地总居民的44%,雪兰莪(Selangor)、霹雳(吡力、Perak)等地华人过半。他们的医疗保健世代依靠中医药,尤其是劳作在吉保山区的采矿工人和种植园的劳工,更是倚赖中药、针灸来繁衍生息。
公元1796年,广东梅县人古石泉在槟城(Pinang,又名George Town)创办首家中药店——仁爱堂,其后裔敦守祖训,经营药业百年不衰。公元1881年华人叶观盛在吉隆坡创办中医机构培善堂,公元1894年扩大院址,增建楼房,更名为同善医院。又有黄进聪等人在按城创办南华医院,公元1884年开业接论。这两家医院的开设标志着马来西亚的中医事业正式开始,为近由年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世纪20年代,马属各地先后建立医院、诊所近2O家,也出现了中医药组织,以1924年成立的麻坡中医药研究所为最早。此期,中药店增至数百家,仅吉隆坡、槟城两市均各有200个中药店铺,一般是家庭式经营,规模较小。1929年,Hooper调查马来中药店经营情况,发现药店常经销近500种药物,其中植物类占90%以上,也有数十种动物药与矿物药,店家内设小作坊,进行粗加工或调制药茶4~6种,如田七人参茶、清凉菊花茶、苦味中药茶(成分不详)等均沿街兜售。当地气候潮湿炎热,四季如夏,用中草药保健甚为普遍,以祛暑胜湿、解毒辟秽。
针灸简便有效,早已普及使用。20年代出现电针,诊所里常备有简单的电刺激设备,依证情选用不同电压、频率、电流和治疗时间。有些诊所还使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简单医疗工具,可见行医者也略知现代医理,常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给病人以综合诊治。但总体医疗水平欠佳,曾系统学习中西医学的医生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医药处于低潮,政府限制中医师使使用现代诊疗手段。及至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仍不承认中医,不予以必要的管理,有时还制造事端,增加课税。为了维护中医药业的正当权益,于1955年成立了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或称马华医药总会,下属30个分会,统管华人医疗行为。到1976年,全马登记中医师797人,中药商1958家,中医药院校7所。至1982年底,中医药团体30个,其中有中医师团体8个,中药商团体10个,中医药联合会12个。
(二)中医药现状与发展前景
马来西亚政府尚未正式承认中医药为医疗手段,因而中医界尚无合法地位,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植。但因当地华人很多,数百年来信赖中医,其他民族居民也世代受到中医药与针灸的庇护,因此中医业在全马各地均有市场,许多城市如槟城、吉隆坡、怡保、马六甲、诗巫(西布)、沙阿兰等地中医院、中药店堂林立,每城在百家以上,有的街道开设七八家之多。当地居民几乎均服用过中药,有的治病,有的保健。祛暑的六一散、菊花茶之类,家喻户晓,往往不找医生,径去药房选购自服。Gwee曾调查某医院病房,发现90%以上的病人曾接受过中医治疗或同时中、西药并用。1985,马来西来卫生部官员陈汉沅拿督在槟城中医药学院院庆时讲过,中医药在本邦对国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希望中医学院认真传授中医学术,负起研究的重任,开发学术精微,使之发扬光大,并继承其良好的医德医风。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有好的势头,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加强管理是关键所在。目前,当地中医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部分未经正规、系统学习训练,有些江湖骗子也讹称为中医世家。总体医疗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缺乏政府管理法规也难以襄扶正气。近年马来西亚中医界有识之士加强了与中国中医药院校或研究机构的交往,开展中医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预示着该国中医药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中医药管理
(一)中医与针灸管理
中医与针灸是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的重要医疗保健手段,但因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使得中医药市场较为混乱,也因此降低了中医的形象与地位。一些江湖郎中甚或不通医理的骗子均自称中医、祖传名医,滥作广告,招徕病人,其结果可想而知。政府和西医界对中医产生误解或成见,因而排挤中医,不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该国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是英联邦成员,官方使用英语,医界常用英文名称,如医生为Doctor,但中医师不可用;医疗诊所为Clinic,而中医诊所不可用;药房为Dispensary,而中药店不可冠以此名。甚至还不许使用听诊器、血压计之类的一般诊断工具,不允许手术或使用西药,只许用传统的望闻问切,所以中医难于形成一定规模的、系统的医疗体系,学术水平也较低。
总之,马来西亚对中医、针灸缺乏必要的管理与支持,又有一些歧视性法规制约其发展,是一不利因素。近年政府要员多声称支持中医事业,中医界内部的行业管理也在加强,中国的中医政策也对该国政府有所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将促使马来西亚中医药向正确轨道上发展。
(二)中药管理
马来西亚对中药饮片进口可以免税,但应经检验。如中药饮片是否内含毒剧成分,按国家毒药管理法执行,不准进口川乌、草乌、附子、穿山甲等药,并应确保进口中药所含砒(砷)、铅、铜、汞等有害元素不得超标。经加工的中草药必须按传统药品登记注册,具体规定包括重金属与有毒物质含量低于最高控制虽,如农药、细菌等都是重点检测内容。中成药还不允许掺入抗生素、激素、安眠药写西药成分。中药进口税不断增加,因此走私伪劣制剂、地下仿造中药作坊逐渐增多。由于管理不严,打击不力,非正常渠道的中医药活动泛滥,冲击正当经营。
1992年12月,马来西亚卫生部长李金狮宣布,传统药的营销一定要申办注册许可证,未经注册者严禁销售。须经注册的传统药品多为加工过的中药,它们是:①经混合和(或)提炼的自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的丸、散、膏、丹、胶囊、片剂、水剂等制剂。②植物药保健品、③外用药含有樟脑、薄荷脑、香精油(丁香油、豆蔻油、桉树油)等制剂,还包括胶布类。④以化学药品为辅料的中成药。⑤驱虫用传统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不管加工或未经加工者。⑥药用茶剂、酒剂,如减肥茶、人参酒。⑦顺势药。
不必注册的传统药有:①无毒的、未经加工的自然药品,如用以配方的中药饮片。②仅经简单加工的自然药品,如晒干、破碎、研粉或打碎的传统药,包括生晒参、煅瓦楞子、煅龙牡、大黄粉、白芨粉、三七粉等。③作为传统食品、食物佐料的传统药,规定标签说明不应有治疗作用。④化妆品,用以清洗、外搽的传统药品制剂按1984年药物与化妆品管制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医疗保险
该国设有医疗保险公司,大约八至九成的城市居民投保,工矿管理机构为正式职工投保。投保人看病多由保险公司付费,但中医、针灸与其他传统医学的诊疗费用不在医疗保险范畴之内,要求病人自费,这使中医业服务对象受限,病种也趋于慢性病、终末期疾病。近年已有呼吁将中医、针灸纳入医疗保险的提案,引起上层管理要人的重视。但是,该国有多元文化、多民族杂居,马来土医、印度土医、顺势医生等传统医学从业人员同时存在,若在法律上承认了中医,将难于处理其他传统医的地位,如若普遍承认,将难以控制医疗质量。这项工作将从国家级考试认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入手,逐步将针灸、中医纳入正规医学与医疗保险范畴。
三、中医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一)中医医疗机构
到1986年,该国中医医疗机构已逾2500家,中药店堂3000多家,但多数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中医机构可分为两种:①自由开业者,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诊所加药房,少数人为药房的坐堂先生。②慈善机构,慈善组织开设的诊所或医院,规模也不大,多属于私人所有。药房多为前店后坊式,即前为药店门面,常有坐堂医,后院有粗加工的制药作坊。公立医院仅少数设立中医或针灸科室。近年来,马来西亚与中国联合开办的中医药机构不断增多,往往起着示范作用,推动该国中医业的发展。现将主要中医院所简介如下。
1.仁爱堂
公元1796年由古石泉创建于槟城,是全马第一家中药店,内设坐堂医。为当地中医师配方提供数百味中药材,也经销传统中成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