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国际中医药市场谁主沉浮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国际中医药市场谁主沉浮

传统医药挺立“回归自然”的浪尖潮头

国际中草药市场呈“诸侯割据”之势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开始实施

中药作为治疗药进入西方市场已跨出第一步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疗保健有了更高、更多样化的需求。传统中医药以其治疗某些疑难病、老年病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专长,以及简、便、验、廉的特色,在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且在“回归自然”的浪潮中独领风骚。

对整个中医药体系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我国传统医药而言,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群雄逐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肖培根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沉甸甸的数字: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2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每年在我国接受正规培训的中医药人员达9000多人次。如法国约有2800个中医诊所,每年消耗中药材4.3万吨;英国对经考核合格者准许取得中医行医资格,仅伦敦就有600个中医诊所;澳大利亚每年看中医的有280万人次,治疗费用达8400万澳元(约4.59亿人民币);日本、韩国对中医药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不仅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而且在国民中大力宣传中医药的天然、无害、有效,我国许多著名的中成药已成为日、韩两国家庭的的必备药品,日本甚至声称要使日本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中心,将汉医学更名为东洋医学……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我国中药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由于我国大部分中药产品尚不能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致使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中国只占5%,而且大部分为原料药和保健药,其余份额被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

中医药的源头在中国,如何保持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领先地位,避免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尴尬,这实在是每位炎黄子孙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一位卫生官员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我们不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我们将愧对列祖列宗!

迎接挑战

面对群雄逐鹿的现实,中医药主管部门已经认清形势,“科教兴业”被列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96年启动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战略研究”已经结题,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已被列入科技部重中之重项目开始实施。

有关官员、中医药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共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优势,坚持科教兴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我国中医药是可以在“十面埋伏”中杀出重围,再现辉煌的。

什么是我国中医药的优势?肖培根院士介绍说:建国以来,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全国现有中医院2000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30所,独立的中医药研究机构70余所,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上百个,专业队伍达数万人。近几年来,国家又先后建立了一批中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中医药科研、生产和开发相结合的体系。

我国还有丰富的中药资源。调查表明,全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全国现有药材种植面积580余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

“基础研究薄弱、产品水平亟待提高、规范建设有待完善、产品规模和应用市场需要拓展,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存在的主要矛盾”。肖培根院士据此开出了“药方”:

首先是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进而加强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应该看到,中医药理论是以我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以客观分析为主要方式的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现代科技手段目前尚难说明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药性理论等丰富的内涵。鉴于此,我们应当运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阐明道地药材的科学原理与形成规律,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吸收现代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的优势,建立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加强中药毒理学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解决中药配伍禁忌,中药方剂中配伍使用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地现代化中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致力于开发具有高效、速效、长效(三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小)且便于贮存、携带和服用(三便)的优质产品。我国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共5000余种中成药。其中有些产品经过长期临床考验,诸多方面优于西药。可以选择能治疗西医治不了或疗效不佳的疑难病的产品,进行二次开发。

第三、加紧制定中医药的有关标准规范,使之与国际接轨。只有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中药才可为国际市场所接受。条件是:必须具备详尽的科研资料,说明该药品的确切疗效、安全性以及有效成分(或部位)和作用机理。复方中药的二次开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目前对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或部位)、药效、质量控制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现代科学 的量化指标,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与药效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深度,中药制剂在安全、有效、质量稳定等方面还需要根据国际医药市场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化,达到普遍认同的高标准,并引导企业按此标准运作,为中国中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医带药拓展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渠道。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在主要国家联合开办中医院,以医带药;二是与主要国家联合办学,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三是编写中医药外语教材和诠释规范,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国际上可接受的科学和规范的语言;四是逐步在国外建立或使用建立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机构,利用国外有影响、有权威的专家和研究机构,通过合作,提高中药的高层信誉,缩短中药上市的周期。

第五、进行我国中药产业强强联合,迅速组建科工贸一体化的中药与保健食品现代化大企业,集中优势兵力,使之具备高投入、高科技的实力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前景广阔

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全球医药市场总容量为2500亿美元,其中80%的市场份额都被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制药集团所判断。这80%份额绝大部分都是合成药,也就是说,还有一个“第二战场”,即以天然药物和保健食品为主体的国际市场,其容量约为400亿美元。因此,如果我们能凭借我国中草药传统优势,加大投入,研制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中药和第三代保健品,就能在“第二战场”形成我国优势地位。

值得欣慰的是,1997年我国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相继通过了美国食品与药物理管局(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为中药以治疗药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发达国家医药主流市场迈出第一步。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古人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试看明日国际中医药市场将是谁家之天下。

199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