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香港中医药大事回顾(上)
前言:
二○○三年在港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疫情,给全港市民带来难忘和悲痛的经历;这一年,对香港中医中药业界、学界来说,也是难忘、难过却又难得的一年。
年杪回顾香港中医药事,非典疫情像一个引子——带出社会对中医药的注意和重视,许多港人一生从未接触中医、未喝过中药,非典肆虐期间,每天不忘喝碗爱心抗炎凉茶。中国内地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取得良效,大大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出现(与香港及世界其它出现非典的地区比较,内地非典死亡率极低),广州、北京各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非典实证治疗,更获世卫专家的肯定和赞赏。
中医药的治疗特色和优势在非典一疫充分显示。
然而,非典疫情亦似一面镜子——反映了政府对本地中医药的发展未能公正公平对待,当中原因包括卫生部门对中医药的认识严重缺乏,甚至存有偏见。由于香港迄今仍未建立中西医合作治疗的机制,令中医在疫情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有关当局也不肯因应疫情危急,以科学及开放态度及时吸取内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和让本地中医参与非典的防治工作,以致香港中医界愤而慨叹:中医无用武之地!
明日黄花,有关部门最后虽然邀请广州两位中医来港参与治疗非典,但已是病情严重及疫情尾声,中医药治非典的明显优势在于早期治疗,能阻断病情深入发展,正如其中一位广州中医林琳所言:我们倾尽努力但可以做的十分有限。
不过,非典一疫也令到本地中医药业界和学界组织起来,向社会和市民传播中医药的正确讯息;向政府争取中医药界的权益和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三年,是香港中医药发展重要的一年,非典型肺炎疫情肆虐促使中医药业界、学界和市民从痛苦中获得启发、深入思考。今天,我们以全版专题形式首先与读者回顾《非典篇》;明日我们续以专题形式回顾香港的中医及中药规管大事,以及CEPA对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抗击非典中医扬威
SARS疫情绝对是二○○三年香港医疗界的第一大事。
二月二十二日,广州中山医院一院教授刘俭伦因来港出席喜宴,将SARS病毒带入香港。他在二月二十二日入住广华医院;三月十日,威尔斯亲王医院有十名医院人士不适;十六日,威院关闭急症室;三月二十六日,淘大花园爆发众多SARS个案;四月二日,世卫向香港和广东省发出旅游警告;四月二十日,浸会医院出现不少感染个案。
掀起中药抢购潮
SARS爆发初期,广东省中医院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效果良好,香港中医界及学界专家就开始以各种手段要求加入抗疫行列。而香港更掀起“抗炎凉茶”热潮,市面凉茶舖亦有免费赠饮爱心抗炎茶。板蓝根、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中药掀起抢购潮,价格更于数日间暴升几倍,甚至断卖。
三月十四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召开记者会,首次向市民推介及解释中医药防治SARS的经验及方法,主持记者会的中医专家李致重教授从中医理论角度指出,面对SARS病毒,市民毋须恐慌,只需因应天气调理机体,达至阴平阳秘,即能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病于未然;即使感染了SARS,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服用适当中药,数天即能控制病情。
本版专访邓铁涛教授
其后,本版记者亲临广州,访问曾参与广州SARS前线治疗的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由他讲述对SARS的看法及广州多间医院采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的成功经验。本报于翌日刊出中医药治SARS专辑,引起社会关注。
四月十二日,经浸大中医药学院的同意,李致重教授因应病人家属的请求,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前往将军澳医院为SARS病人黄少雄诊病,成为首名“非正式”进入香港公立医院诊治SARS的中医专家。虽然,当时病人的情况已进入中医《伤寒论》(张仲景着)所讲的厥阴病阶段(属危象),但李教授以四十年的中西医临床经验,认为病人有可救之象,开出了药方,并亲自陪同病人家属到一家老牌中药店执药,详细交代煎药方法,可惜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没有服用中药,于两天后离世。
“抗炎行动专责小组”成立
四月十五日,浸大中医药学院成立“抗炎行动专责小组”,向医管局争取参与抗疫活动;四月十六日,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林琳应邀来港交流省中医院治疗SARS的成功经验。
四月十五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宣布改良“桑菊饮”及“玉屏风散”两个古方,加减而成“抗毒补肺汤”汤包,免费派发予全港的医护人员作预防SARS之用。此外,很多民间机构亦自行参与抗炎行动,如东华三院、蓬瀛仙馆与中文大学中医学院等联合举办抗炎讲座及义诊。
对于本港中医学界及业界诉求,医管局终于在四月中成立由医管局、卫生署代表、三间大学(港大、中大及浸大)中医药学院的专家成立“中医抗炎小组”,不定期举行会议,探讨中医药参与抗疫工作,惟小组一直未有实际行动。“香港中医药抗炎行动小组”遂于五月十九日成立,成员包括港大、中大和浸大中医药学院的专家教授,及中医中药业界人士。
视像会诊间接参与治疗
五月三十日,医管局为回应本地中医师及学界不断强烈要求参与实际抗疫的诉求,终在当日邀请本地中医师及学界代表共同参与中西医视像会诊SARS病人,本地中医终于以这种间接的方式唯一一次正式参与临床治疗SARS病人。
疫情过后,中医参与了SARS后遗症——骨坏死的治疗,显示了优势,包括浸大中医药学院开设SARS后遗症(如气阴两虚、失眠、纳差、骨枯等)的专科治疗门诊。现时,医管局在黄大仙医院及广华医院都有提供中医药治疗骨枯服务,并进行为期两年的中医药预防及治疗骨枯的研究。
内地两专家来港参与治疗
五月三日,广东省中医院两位参与SARS前线治疗的中医师林琳及杨志敏应医管局邀请来港,协助医管局用中医方法治疗SARS,但本地中医师仍未获批准参与临床治疗。
五月四日,医管局与中西医结合学会合办“非典型肺炎中西医治疗探讨会”。医管局并在五月间进行了三项与SARS有关的中医药研究,分别是“中医药预防非典型肺炎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期非典型肺炎病人之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疗效研究”。中医治疗SARS的成功经验,终于受到医管局的认同。
中医作用未受重视
虽然中医界在是次非典疫情未能完全发挥作用,不能争取到病发初期即用中医治疗,以截断病情发展,但中医在SARS预防、康复期调理、后遗症治疗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中医的作用却未被西医为主导的医管局所重视。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专家委员会于十月二日发表的《报告》中,只将中医定位为将来可与家庭医学医生及私家医院参与疾病监察的定点工作,且在综合症临床管理方面应进一步研究中医的作用。
医管局董事局委任的沙士疫症检讨委员会于十月十六日发表的《调查报告》,及医管局发表的回应,皆只字未提中医药的作用,乃至将来发生同类事件时中医应如何配合等问题。
中医治疗首次进入公共医疗体系
医管局在治疗SARS患者时,宁愿舍近求远,到内地中医院请外援,而不愿利用本地学界及业界有经验的中医师,令不少人耿耿于怀;但从中医药整体发展来看,中医治疗毕竟首次进入了公共医疗体系,从李致重教授的非正式治疗SARS病人,到林琳、杨志敏来港参与治疗SARS患者。现时,广华医院、黄大仙医院都有提供中医治疗骨枯的服务,发挥了显著的治疗作用,而市民、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信心亦增加,将对于中医药将来在港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03.12.30
大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