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诱惑——我国中药出口非洲问题透析
2001年,我国对非洲中药出口额为957万美元,占我国中药出口总额的2.08%,2002年对非洲中药出口额为1008万美元,仅占总额的1.49%。这是记者从国家商务部4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国对非洲传统医药产品出口及技术交流会”上获悉的数据。
中药对非洲的出口额徘徊不前,在非洲的市场占有率过低,是商务部此次会议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刚刚挂牌不久的商务部,可谓用心良苦,虽然一些展会受到了非典疫病的影响,但此次会议还是如期召开,并引起了各方关注。
除了有关业务的对口部门、国内中药企业,南非、喀麦隆、埃及、尼日利亚、苏丹、肯尼亚等国驻华大使也参加了会议。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说,会议主要目的是落实2000年10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的后续工作,探讨加强双方传统医药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
市场现状 清凉油在出口中唱主角
以2001年为例,中药出口非洲957万美元,其中中成药为548万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57%,其次是中药材,占38%,植物提取物占5%左右。
非洲人民最喜欢清凉油,仅这一个品种就占2001年出口非洲中成药总额的八成以上。另外像仁丹、风油精、红花油、花露水、六神丸等疗效好、价格低的中国传统中药产品,在非洲非常走俏。这些品种大部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物资进入,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喜爱的日常用药。
不难看出,我国出口非洲的中成药多是技术含量低、在临床中根本起不到主导作用的传统品种。惟一科技含量高的是我国的青蒿素,在非洲销售已有十年以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据商务部科技司王成安副司长分析,最主要是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医疗体系的不同。非洲的医疗体系基本采用西医药学理论,多数医生接受的是西医理论的教育,非洲缺乏使用中医药的客观环境。非洲有些国家对我国中药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抱着一种怀疑态度。
体系的不同又导致药品注册标准问题。非洲国家依照西药检验标准和程序检验中药,严重制约中药进入非洲市场。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有些没有经过正规注册,以食品或保健品名义,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非洲市场,无法在正规药店销售。注册标准不同,是中药进入其非洲主流医药市场的最大障碍。观念上的不同,也导致部分非洲国家对植物药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对医药市场的垄断也有一定影响。
王成安副司长也指出,还要看到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如在非洲市场上销售的中药产品说明书过于简单或不符合要求,产品剂型也不符合国际植物药的惯例等。
“虽然,同仁堂在非洲的业务还没有形成规模贸易,但和非洲的接触中,感觉到他们对中药的认识度目前还很有限,对中医理论不了解,因此对中药的推广带来难度。” 正如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永玲所说,对中医中药的不了解,是最大的拦路虎。
进军思考 长期坚持以医带药
要想把市场真正做大,首先要克服非洲对中医药的不理解的问题。丁永玲认为,对非洲的中药市场开拓,不能单纯卖药,而是需要输入中医治疗理论。丁永玲建议,可以由政府出面加强中医文化交流,甚至可以在非洲设立中医门诊医院。
虽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援非医疗队就活跃在许多非洲国家,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的同时,也让许多非洲人对中医中药有所了解,为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但从整体来看,影响力比较有限。
据了解,商务部正在计划将对非洲国家中药出口与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对外输出结合起来,为中医药在非洲的长远发展做准备。要进一步促进非洲各国人民和医学界对中医药的认知和理解,加快培养中医人才,实施中医人才储备,实行“以医带药”的方式,促进中药出口。
不少业内人士对此看好。知情人士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着较丰富的境外中医教学点办学经验,在亚洲、欧洲甚至美洲都有中医教学点。结合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基础与经验,在非洲传播中医药文化工作的可行性非常高。
机会把握 呼唤有实力的有心人
虽然,非洲国家普遍比较贫穷,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但应该看到,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额2002年达到了123.89亿美元。同时也要看到,非洲目前面临着艾滋病的肆虐、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等多种困扰,中医中药相对于现代医药在非洲有着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一些非洲国家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因此,有识之士呼吁,在国家进行中医药文化输出的同时,国内中药企业应积极运作,进军非洲市场。
但毕竟路途遥远,信息不是很畅通,开拓非洲市场的直接成本是比较高的。“去非洲注册药品,每个人的差旅、住宿就要花三、四万元,还不一定能注册成功。”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总经理李志新感叹道,“开发非洲对企业来说投入较大。”
李志新还表示,“虽然非洲存在对中药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一些国家比较贫穷,对其最急需的药品消费(主要指西药)的比例会大一些。”这种顾虑在国内中药企业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据此,有专家建议,可根据非洲人群疾病谱,选取重点产品突破。比如,可以选择适应非洲疾病谱的中药或植物药产品,如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类产品、艾滋病类药物。
销售策略上,可以采取以不同地区的核心国家作为重点的办法,建立“小核心、大网络”,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市场。
已有探索 青蒿素销售经验值得借鉴
做为非洲两大疾病之一的疟疾,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对其的疗效,在非洲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青蒿素在非洲已有十余年的推广时间,其拓展历程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一份中国驻刚果(布)经商处的资料显示,到去年年底,合法进入刚果(布)医药市场的中国药品仅北京科泰新技术公司的科泰新(COTEC,全名为双氢青蒿素片)。该公司现已被华立控股,改名为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华立科泰于1996年7月通过刚果(布)卫生部下属的国家实验室——巴斯德实验室办理了药品市场准入手续,并与该实验室签订独家代理合同,由巴斯德实验室全权负责科泰新在刚果(布)市场的推广和销售。根据合同规定,巴斯德实验室需在合同第一年内负责销售15万个剂量单位的科泰新(按每盒科泰新为8粒即一个疗程计算,共计15万盒)。
由于刚果(布)97年发生内战,因此该合同被迫中断,到2000年下半年才恢复执行。但巴斯德实验室资金短缺,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完成合同所规定的销售指标,也没有按合同规定按时支付药款,因此华立科泰希望终止该独家代理合同,改为由巴斯德实验室和刚果(布)主要的三家药品批发商共同负责市场的推广和销售。但巴斯德实验室强烈希望保留科泰新在刚的独家代理权,双方经协商后决定再延长半年合同期。
今年,华立科泰再次与巴斯德实验室谈判,决定取消巴斯德实验室的独家代理权,让其和刚果(布)其他三家药品批发商享有同等的药品批发权。
由于法国一向垄断刚果(布)的药品市场,巴斯德实验室的推广力度又不够,因此科泰新在刚果(布)医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大,在药店里几乎看不见科泰新的影子。最近,科泰新与刚果(布)其他的医药批发商进行接触,这些批发商直接或间接地进口少量科泰新批发给各家药店。但是由于药品进货渠道不稳定,因此药店里的科泰新经常断货。
虽然,科泰新在非洲当地的拓展,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为国内企业涉足非洲提供了实际的经验。
医药经济报
2003.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