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
2003.05.23
中医药学是一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具有独特医学理论与临床诊疗体系的医学科学。数千年来,中医药学在医疗保健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和变迁。十九世纪以前,中医一直是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的主流医学。但是,近一百年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西医逐步取代了中医的传统地位而成为主流医学。然而,至二十世纪末,人类却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健康与疾病等问题。于是,人们疾呼回归大自然,这使得医学的路向峰回路转,中医学呈现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并且引起了世界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
香港,这个仅有七百万人口的城市,自身的中医药资源与市场非常有限,加之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影响,使中医药长期处于被排斥和自生自灭的境地。近年来的情况开始变化,政府提出了要努力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的目标,受到了中医药界、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但这一工作毕竟开始不久,其教育与科技以及医疗与保健的总体实力仍然很弱。面对这种情形,香港的中医药能否快速发展,路应该怎样走,发展潜力有多大,香港在中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诸多方面,是香港各界以及中国内地所广泛关注并正在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不足与优势
近年来,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基本法》的基础上,确立了香港中医药的法律地位。立法会于1999年通过的《中医药条例》,对香港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
2.香港中医师注册制度、中药产品登记制度等正在稳步地推行,其他相应的各种中医药规管措施也在不断制定之中。这一工作将大大提升中医药的社会公信力,同时将使广大市民享有更为优质的中医医疗与保健服务。
3.以香港浸会大学于1998年开办本港首个由政府资助的五年全日制中医学学士学位/生物医学理学士(荣誉)双学位课程为标志,香港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使长期以来师传弟子的传统中医教育方式开始向现代的高等教育方式转变,结束了香港无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历史。1999年香港中文大学也开办了全日制中医学士学位课程。2001年9月,香港浸会大学又开办了本港首个四年全日制中药学士学位课程。上述课程的开办,为香港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训以及中医药的长期、稳定地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也开办了兼读制或/和日间制中医药人才培训各类课程,使香港中医药教育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中医药教育的宗旨旨在为香港培养新一代的中医师、中药师及中医药科技人才,同时为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持续教育机会,提升业界的专业水准。在课程设计上,除了充分地吸纳中国内地中医药的教育经验之外,还充分地考虑了香港的法律和医疗体制的特点,以及人文环境等情况,使其人才培养适应香港未来社会和广大市民的需求。
4.中医药研究与科技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医药在竞争香港研究资助局、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创新科技署等高层次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明显加强,资助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金额大幅上升。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和开发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由香港赛马会出资5亿港元设立的香港中医药研究院已经成立,这将有力地促进香港中医药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
5.中医医疗与保健服务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单一个体执业向多样性方向转变。近年来,一些初具规模的中医医疗机构相继开办,其设施与环境有所改善,中医医疗与保健的社会公信力和医疗市场竞争力也得到加强。一些大学因应中医药教育和研究的需要,也开办一些中医诊所或研究中心。更为主要的是,中医门诊服务将逐步进入香港的公立医院系统。在2001年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005年之前在公立医院开设18个中医诊所,这是逐步把中医药正式纳入香港公立医疗与保健系统的重要一步。
6.中医药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有识之士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和推动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包括捐资中医药教育、投资开发中医药产品和建立生产与经营企业、开办中医医疗与保健机构等等,使中医药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行动。
上述种种变化与发展,尽管是初步的,但仅仅在短短的几年内,却是不易的,故要充分地予以肯定。
诚然,香港中医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发展中医药起步晚,人才较缺乏。目前,尽管中医业界拥有数千人的队伍,但由于长期以个体执业经营,缺乏持续教育的社会途径,令其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而近年来大学开办的中医药教育和研究机构规模也很小,从事中医药教育与研究的经验也比较缺乏。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医药教育与科技水平与本港西医界和内地中医药界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第二,中医药教育、研究、科技产业等设施不足,与发展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目标所应具备的条件不相适应。第三,中医医疗与保健尚未被纳入香港的公共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体系,特别是至今尚无中医留医部和中医医院,严重制约着中医临床医疗和研究水平的发挥,难以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全面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中医学生的临床培训。第四,发展中医药的意义和作用尚未在学界、医疗卫生界以及政府等社会各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中医药学科及其教育、研究与医疗的特点和规律尚未被广泛地深刻认识和理解,歧视与偏见仍很严重。第五,商界对中医药产品及其健康产业开发的投资力度很弱,存在着短视行为。
但是,香港中医药的发展也日益显露出自己的优势。首先,香港乃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受东西方文化的长期洗礼,使香港社会具有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成果对中医药进行管理、研究与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知识源泉,这一优势是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其次,香港具有发展中医药的各方面资源储备,包括基础科技、信息、多学科科技人才、资金等,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形成发展中医药的强劲动力。第三,香港社会的人文渊源、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具备了较好的认识和接受使用中医药的民众基础,为发展中医药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据调查,香港约有60% 的市民曾经就诊中医。在香港提供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中,约10% 为中医诊所,但这些中医诊所在未享有任何政府资源的情况下,却承担了约22%的总门诊医疗服务量。第四,香港的法律体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公信力,故使中医药的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或接受,比较容易与国际接轨。第五,香港学界治学严谨,商界注重市场分析,学界与商界若能紧紧携手,将大大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转化应用,同时服务于香港经济发展。第六,香港崇尚学术自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较好的学术环境,并且具有吸引与培训优秀人才的条件和有效机制,这将为香港发展中医药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第七,发展中医药已经成为香港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医药界若能把握这一时机,加强自己的实力并取得成效,将会赢得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只要务实并不懈地努力,香港的中医药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二、发展潜力与期望
香港发展中医药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学界、业界及社会各界和市民要有韧性、毅力和耐心,切忌浮夸和急躁,要先将基础性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保证持续地发展。要打好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中医药立法保障和管理制度,让中医药的发展在完整的法制轨道上持续、健康地运行。具体来说,立法会和政府部门要在正在实施的中医注册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实行中药注册制度和中药制成品审评制度,确保中医药从业和发展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全面提升业界的法律地位和专业水准,进一步增强中医药的社会公信力。
2.建立系统优质的中医临床医疗规范指引,促进中医医疗与保健系统快速而健康地发展,适应中医服务由单一个体执业模式向多样化服务模式的转变及中医注册制度的实施。这一工作必须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询中医药业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令其指引既符合中医药的特点,又与香港医疗体制及其背景相适应,这样既能促进业界专业水准提升,又能保护和促进中医医疗与保健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将其逐步纳入香港社会公共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系统。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募集资源发展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包括在公立医院开设中医门诊部、中医治疗留医服务和逐步建立中医院。必须指出,香港要发展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单靠开设中医诊所和在公立医院设立中医门诊服务是很不够的,门诊治疗不能为某些需要留医的患者提供系统的中医治疗,也不能提供适应中医、中药高等教育所必需的临床实习条件。此外,就中医研究来说,没有留医部很难进行中医治疗的系统观察和分析,要开展高水平的中医实证医学研究更无可能。因此,无论从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服务角度来讲,抑或是适应中医临床教学和研究的要求,都必须尽快在公立医院建立中医住院部,从更长远来讲,应建立具有香港特点的以提供中医治疗服务为主、西医辅助配合的中医院。但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被有些人所认识。建立中医留医治疗部或中医院,是香港中医药能否持续发展以及能否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的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