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药面临西化危险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中药面临西化危险

2003.05.22

11月4日,国家计委、科技部等8部委在北京共同颁布了中国首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表示,到2010年,国家要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创新产品,突破一批中药研发和产业关键技术,以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跨越。

就在两天前,瑞士诺华公司全球总裁魏思乐在上海宣布,诺华公司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简称上药所)合作进行了14个月的“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诺华已经从上药所提供的两批共1562个化合物目录中选出了1058个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其中500个已经进入诺华公司的注册程序。我们还知道,跨国药企巨头葛兰素史克自1990年代初起,就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投巨资对近万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开发。中药解秘还靠西方器械据专业人士介绍,从中药提取的化合物中,10000个里面才能筛选出一到两个能治疗某种疾病的化合物,但是,一旦发现了这种化合物,再辅以其他的化学合成手段,那就成了被国际上认可的新药,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市场上巨额的利润回报,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中药开发的“死穴”。

据了解,诺华公司与上药所在新药研究领域开展“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项目的合作,期望从传统中药所用的植物和真菌中提取纯天然化合物,并从中开发新药。项目于去年8月正式启动,合作协议为期3年,诺华将对该项目总共投入450万美元。上药所负责药用植物的选择,治疗领域主要集中于免疫、抗癌、中枢神经系统和糖尿病;上药所还负责药用植物采集,通过新技术组合进行已知化合物的剔除,化合物提取、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结构鉴定等;而且,上海药物所需在3年合作期间内在数据库中登记并寄送1500个化合物给诺华。而诺华负责进一步进行筛选样品准备、高通量筛选和临床前研究及新药的后期开发工作。向药物所进行的技术转移包括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对科研和技术人员在诺华进行的技术培训等等。中国医药消费市场同样诱人尽管4000-10000个新化合物才可能产生1个新药,10个新药中只有2-3个有可能赢利,但世界上至少还有40%~60%天然来源的化合物在合成中从未遇到过,或者说在合成过程中非常难以得到,这也为新药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上的无限可能。

上药所副所长沈竟康认为,从中草药里提取化合物是一项非常繁杂也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不仅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大笔资金,上药所具有研究人员和技术优势,诺华具有资金和其他方面的优势,这是双方能够合作的基础。而“跨国药企的研发经费至少有50%是用在与各科研机构的合作之上。

诺华全球总裁魏思乐的看法则是,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七大医药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诺华不仅仅看好中国,更看好中药,这次合作正是为了整合各方面资源,从而开发出能够治疗疾病的药品。魏思乐还介绍说,营业收入持续以两位数速度增长的诺华公司的战略重点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2001年,诺华年销售额为191亿美元,研发投入约为25亿美元。而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是诺华的重要策略,开辟发展创新药物的新途径也是诺华在新药开发上重大变革之一。而在瑞士、美国、奥地利等国家都建有研发机构的诺华公司之所以选择上药所,按照北京诺华制药总裁刘贞贤的说法是,从中药中提取有明确作用机理的有效成分十分复杂,同中国医药研究机构中实力一流的上药所共同挑选一些成分做深入研究“是个聪明的办法。

中药研究在西方频频“开花结果”

实际上,在中药提取化合物上,诺华已经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发现了青蒿素化学结构的基础上,上药所确定了它的疗效并制成合适的制剂蒿甲醚,这是我国发明的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主新药。而诺华在此基础上与军科院生物所合作开发了复方蒿甲醚,这也是北京诺华在昌平的厂区生产的第一个专利中药,而且通过了英国的GMP认证,从而使诺华在世界抗疟疾药物市场雄居第二——青蒿素因此成为中国中药界永远的切肤之痛。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天然药越来越受青睐,国际有不少著名的药厂在对中药进行现代化开发。目前,国内市场上已出现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药的“衍生物”。据了解,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料的75%又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而我国拥有约4000种中药品制剂,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率却仅为3%至5%,且大部分是原料药、保健药。很多中药材在国外二次加工后重新杀回我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价值数千万元的“洋中药,在我国国内中药市场出尽风头。专家们分析认为,“ 洋中药能迅速占领中国市场,主要因为他们在研发的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按现代药物的要求和规律,融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根据市场需求自由发挥。如银杏叶制剂,我国1960年代已开发成产品,主要用于治疗气喘,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在市场上无所作为;而德国、法国凭借科学技术的优势,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将其开发成了国际市场受欢迎的产品。有业内人士发出感慨:中药研究在西方“开花结果,同时也向中国的中药企业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再不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和中药基础研究工作,中药也许会不再姓“中了。谁将领跑中药现代化中西医学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基础之上的,“老外来做中药,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原汁原味。

上药所副所长沈竞康认为:“借助现代医学的手段,在更深层次、在更远的将来,老祖宗的东西最终恐怕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组织实施“九五攻关计划项目时,特别强调了要引导企业早期介入新药的开发研究,促成科研单位与企业依据市场原则的合作。显然,对新药研发的介入越早,企业就越容易找到自己的市场。而国内企业也在加大中药现代化开发力度。今年3月,我国中药龙头企业三九集团规划投资总额超过7.2亿元的三九现代中医中药产业化研究开发基地项目(简称“三九中医中药谷”)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区正式启动。项目由三九等近30家中医药企业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协办,计划分三期于2004年最终建成,首期投资为8000万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现代中医中药产业研究开发基地。然而,国内的中药企业90%以上还是中小企业,还处于求生存、上规模阶段,一方面确实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更重要的是,急功近利的观念使他们宁可投巨资打广告也不肯冒高风险搞基础研发,所谓中药现代化开发往往集中在改剂型等初级阶段。

即使是一直以中药产业老大自居的三九集团的总裁赵新先不久前也曾表示,中药的有效成分还在探索之中,标准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中药进入西方主流药品市场的代价太大,而在国内,随着加入WTO后药品市场的全球化,药品生产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三九集团决定将获取利润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服务领域。但是,跨国企业的挑战已迫在眉睫。类似葛兰素史克、诺华这样一些跨国制药巨头,每年的研发经费动辄数十亿美元,R &D通常都在15%以上,他们以先进的理念、成熟的运作模式、雄厚的资金实力、选择国内强势研发机构合作进入中草药基础研发领域,并且,目标直指从传统中药所用的植物和真菌中提取纯天然化合物来开发国际主流医药学认可的新药,这对我国中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压力自不待言。

中国植物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