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药出口应具有灵活的市场定位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中药出口应具有灵活的市场定位

中医药在社会观念、质量标准、工艺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冲突很多,近年来,中药出口遭遇重重困难,有关专家指出,中药难以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中药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在这方面狠下功夫才是治本之策。必须因势利导,创新思路,才能打开中药国际化战略的新局面。

市场定位灵活化,以非药品名义抢滩欧美市场。迄今为止,包括中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日本在内,世界各国植物药品还没有一例通过FDA(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审批,在美国以药品名义成功上市,都被迫以保健品(属食品大类)名义上市。中药以非药品名义出口美国,在宣传、销售方面有很多不利因素,但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变。在现阶段我国中药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以非药品名义绕过药物门槛,低成本进入美国市场,也不失为可行良策。美国保健品市场广阔,销售额约200亿美元左右,其中植物药销售额50亿美元左右。

综合业内人士的看法,中药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下功夫:

1、深入研究西方食品法规,避免"触雷"。一些中药中渗有西药化学成分,以保健品、营养品等食品名义向美国、欧洲出口,违反了有关食品中不得含有药物化学成份的规定,产品被查封。一些"保健品说明书"中明确注明了药效和适用症,也会带来麻烦。此外,欧美市场对食品中重金属、农药含量审查严厉,需加注意。

2、眼光放宽,中药可以有多种定位,不必局限在保健品领域。湖北某企业生产外用膏药,主治跌打损伤,就是民间常说的"狗皮膏药"。经过咨询,将产品定位为"医药仪器"注册,出口美国,同样可以绕开药品门槛。

3、出口方向多元化,拓宽市场发展视野。世界很多国家有使用植物药的传统,对中药并不排斥,因此中药出口应放宽视野。亚洲国家对传统医药接受程度较高,日本达49%,新加坡达45%。目前全世界70多个国家制订了草药法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业内人士称,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有较发达的中药产业,是我国的竞争对手,同时这些国家消费者对中药认知度高,购买力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目前我国对日、韩的中药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中药材占总值的一半以上,附加值低。当务之急是鼓励我国名、优、特、新中药产品进军这些市场,优化出口结构。非洲和拉美国家也有源远流长的植物药传统。据尼日利亚科技部官员介绍,该国有85%的居民使用传统医药,一些医生使用各种植物药治病。过去在西医观念影响下,这种方式受到谴责,但现在传统医药已被国家法律承认,被纳入国家卫生系统,该国愿与我国加强贸易和交流。欧美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国家有使用草药传统,可成为市场突破口。欧洲多数国家只允许中药以保健品名义进入,但在德国植物药可作为药品登记,一些地方针灸还被纳入了医疗保险。德国有3.5万医生使用植物药,传统植物药销售额居欧洲第一位,是中药进入欧洲的市场首选。

4、营销战略整体化,医药配合齐头并进。中医与中药是相辅相成的体系。目前,国外绝大多数西医医师不会使用中药,限制了中药市场开发。没有中医的国际化,中药出口将受到极大制约。中医医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被列入一些国家医学院校课程,针灸、按摩等在欧美被广泛接受。然而,国外中医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在欧洲,只有英国等少数地方开设三至五年的中医正规教学,其它全是业余中医班,而且师资力量很差,同时,国内正规学校毕业的有经验的中医师,因多种原因无法顺利到欧洲取得执业资格。这些造成欧洲优秀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中药推广不快。

5、生产过程标准化,抢占质量控制"制高点"。标准化程度是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美欧等国市场准入的标准,绝大多数是有关临床疗效、药理药性分析等方面的标准,而对于中药原料采购、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没有标准化要求,这些方面需要中药生产国自己建立标准体系。据了解,日本已为数百个药方建起"中药指纹图谱",对一种中成药应含有哪些有效成份、每种有效成份含量范围作出严格规定,使不同企业所产的同种中成药的成份、药效相对稳定。由于成份稳定、药效稳定、质量可控,有力地提高了日本中药的竞争力。

6、建立科学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直接关系到我国中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根据近期出台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我国将全面推动中药标准化进程。

7、产品结构多样化,在相关产品领域"侧翼突破"。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产品体系,是中药产业化的又一趋势。

8、组织形式灵活化,合资合作"借力起飞"。签于我国中药企业规模偏小,年收入最高的也只有数十亿元人民币,通过合资、合作、委托代理等形式与国外公司共同开拓市场,是一种现实选择。

2002.12.02

中国医药市场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