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精神卫生立法
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老人,经过医生精心医治,病愈出院却不见容于家庭和社会。痛苦中悬梁自尽,未成又卧轨身亡。在北京安定医院,听蔡焯基院长痛心讲述这一幕,记者的心紧紧揪着:对于生活在病痛中的弱势群体,歧视实在是一堵冰冷的高墙。
近期的研究表明,精神疾病起源于生物学因素,而不仅仅是性格缺陷或者家庭功能障碍的结果。相关科研进展还告诉我们,精神疾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可以影响任何人。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的改变,竞争加剧,使人们的心理负荷不断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抚养儿童和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受到冲击,而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起来,于是,一系列新的心理行为问题激增。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其中半数左右是重症患者。众多资料表明,青年人和儿童是心理问题增多的重要人群。北京16所大学10年学生因病辍学情况统计显示,1982年以前辍学原因主要为传染性疾病,1982年以后则主要为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在因心理疾病辍学和休学的大学生中,患神经官能症者占74.38%。老年人口中的精神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供的资料,1999年北京地区65岁以上人口抑郁症患病率为3.85%,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3.86%;上海地区65岁以上人口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61%。
为帮助患者恢复其精神生活,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近十年来大力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即以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展开防治与康复。此项行动,在“九五”期间已覆盖243个市县的两亿人口,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各试点地区在家庭康复的基础上,又探索发展了工疗站、日托、老人护理院、社区康复站等,使精神疾病患者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康复服务。同时,医学科技的发展也使精神科的治疗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药物治疗为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近期效果达70%左右,如长期坚持服药,复发率能降低到30%以下。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显效率达70%以上,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但是,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治疗率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曾对我国1990年精神疾病治疗率作出估计,其中精神分裂症治疗率最高,为30%左右;抑郁症及酒、药依赖的治疗率均低于10%;而对于精神卫生问题之一的自杀,则极少进行有效干预。据四川某县20世纪90年代中期调查,本地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过治疗的不足50%,而维持治疗率不足10%。上海一项调研证实,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竟无一例接受抗抑郁药治疗。
一个必须了解的事实是,10种造成最严重残疾的疾病中有5种在性质上属于精神疾病。1990年造成全世界残疾的十大病因包括:单相抑郁、酒精滥用、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等。然而,在我国一些重要的精神健康问题仍未被认识。首先是患者不认识自己有精神疾病,他们的亲属也不认为患者有这类疾病。上海在一次社区老人痴呆调查中,共检查出15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痴呆患者,然而2/3以上的患者亲属并不承认这些老人有病。其次,非专科的医生也往往不能识别精神疾病。有调研证实,上海内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也仅有16%,即每6例精神疾病患者中,仅能诊断出1例,5例漏诊或误诊。
近年国际上新采用的一种关于疾病负担的测量方法称为DALY,即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与传统测量疾病重要性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指标相比,这一测量指标更能体现疾病对健康影响的程度。用此方法评价我国各类疾病总体负担的结果是,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这意味着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了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
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呈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大流行。精神疾患在各类疾病总负担的首位排名,将会长久保持。因此精神疾病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两会”代表的特别关注,十几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提案,呼吁立法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精神卫生事业,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知识普及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并尽快出台国家《精神卫生法》。
2001.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