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养鸡大户的“养鸡日记”
(记者高友清、詹国强)11日上午,江汉平原春光明媚。应城市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刘阳村养鸡户樊爱华一家的两栋鸡棚和一栋住房、一栋饲料加工房围成一个封闭的小院落,静静地坐落在汉宜公路旁。记者从一侧铁门踏进院内,门口铺着一张湿漉漉的麻袋,知道麻袋上面浸透着消毒水,便在麻袋上踩了几下,让皮鞋消消毒后才走进大院,来到樊爱华家的客厅。
樊爱华一家从1988年开始规模养鸡,起初只养几百只,伴随着养鸡经验的逐渐丰富,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常年养鸡上万只。春节前,几千只鸡已出笼,一个鸡棚空荡荡的,另一个鸡棚还养着3000多只大鸡、2900多只小鸡,鸡棚大门紧闭,不让外人进去,只听得阵阵嘈杂的鸡叫声。
听到国内外一些地方出现禽流感疫情的消息后,樊爱华这位农村中年妇女也十分敏感,但并不害怕。樊爱华说,从开始规模养鸡,她家一直是从武汉种鸡厂购小鸡,进小鸡时,种鸡厂就发一张免疫程序表,回家后,她严格按这张表来为小鸡注射疫苗,并做好记载。正因为预防措施得力,养鸡十多年来,从没发过鸡病,只是夏天天热时有时会热死几只鸡。
记者对樊爱华为鸡打疫苗的记载产生了浓厚兴趣,忙叫她把记载的本子拿出来看看。她转身回到卧室,很快拿出两个本子,本子的扉面都写着“养鸡日记”四个字。一本封面为深蓝色,纸页已经泛黄,记载着1988年至2000年的养鸡经历;另一本呈深红色,纸页较新,记载着最近几年养鸡的经历。“养鸡日记”每天写上百字,记载着当日的天气、鸡棚室内温度、喂鸡用的饲料、为鸡消毒打疫苗的情况等,打过疫苗的日期上都用蓝色墨水笔打了圆圈。
记者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2002年2月20日,小雨,从武汉买回2650只鸡,吃华美饲料……”记者摘录樊爱华当年为2650只鸡打疫苗的记载时,她在一边解释:2月26日,打新城疫疫苗,是防鸡瘟的疫苗;3月3日,打法氏囊疫苗,打了这种疫苗后,可以使鸡终生免疫,不得法氏囊病,鸡一旦得了法氏囊病,中枢神经受到破坏,100%会死亡;3月9日,打新支三联苗,预防肾型传支,鸡一旦患肾型传支后下的蛋会是畸形蛋;3月14日,再打法氏囊疫苗,第二次打这种疫苗,可增强鸡的免疫力;3月26日,打新支二联苗,预防新城疫和支气管炎;4月10日,打H5疫苗,就是预防禽流感的;5月7日,打I系疫苗,也是一种新城疫疫苗,是一种强毒疫苗;5月14日,做鸡痘;5月20日,打传喉疫苗;6月2日,打新城疫+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三联疫苗;6月17日,打H9疫苗,这也是一种禽流感疫苗,打这一次疫苗后,鸡开始下蛋。
“养鸡日记”到2002年6月17日后再没有每日一记,只记录了打疫苗的日期。樊爱华解释说,购进小鸡养4个月后就开始产蛋,从产蛋之日起,每隔45天打一次新城疫疫苗,直到蛋鸡因产蛋少、吃食多而被淘汰、出舍卖掉为止。从购进小鸡到蛋鸡出舍,为每只鸡打疫苗的费用是2元。今年1月27日和31日,她已分别为小鸡和大鸡打了H5和H9二联疫苗,2月12日,她还将为大鸡打新城疫苗。
每次都是樊爱华亲手为鸡打疫苗。“你打疫苗的技术是从哪里学来的?”对记者的疑问,樊爱华拿着装有连续注射器的不锈钢盒子解释说,武汉种鸡厂卖给我们小鸡时,也提供售后服务和技术咨询;应城市畜牧局对养鸡大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技术培训,家里也订有《养禽与禽疫的防治》等杂志,买了《鸡病诊断与防治图谱》等书籍,“再说,久病成良医,养鸡时间长了,自然也学会了为鸡打疫苗。”
对于为何要记日记的问题,樊爱华回答说,从小鸡长大到能生蛋,被称为育雏期,这是鸡生长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段时间为鸡健康生长打疫苗吃药、喂饲料等做好记载,可为以后喂小鸡总结经验和教训。
樊爱华一家已有七八年没有种田,她和丈夫完全靠养鸡挣收入,养着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现在养的近6000只鸡,价值上10万元,都生蛋后,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她说:“我们全家6人的身家性命都在鸡上,每次外面有烈性传染鸡病发生,我们就怕得不得了。散户养鸡少,不打疫苗,鸡死了就死了,损失小。而我们养鸡大户,鸡一旦发病损失就大了。规模养鸡,防疫是关键。因此,有效的疫苗出来后,我们赶紧买回来为鸡注射,该打的疫苗都打了,我们才放心了。”
2004.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