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无可奈何的告别,“性文化”博物馆迁出上海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无可奈何的告别,“性文化”博物馆迁出上海

因揭开中国古代性文化神秘面纱而让许多外国学者惊叹的中国性文化博物馆,近日宣布离开诞生地上海,迁往江南水乡江苏同里。

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及其创办者刘达临再度受到公众的关注。

揭开中国性文化的神秘面纱

对于性,中国人总有种讳莫如深的感觉。

然而,刘达临耗尽毕生的心血,探寻中国性文化的渊源,他用尽家财,收集了大量与性文化有关的文物和史料,并在上海创办了一个被誉为“五千年来第一展”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展。

年过七旬的刘达临,毕业于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新闻系。1950年曾随志愿军抗美援朝,当过军事教官,还是特等射手。结束了二十年的军旅生活后,他在工厂当过工人,搞过宣传。

1982年,刘达临进入上海大学,成为《社会》杂志的编辑、常务副主编。这时,他开始注意到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夫妻关系、青少年早恋、性早熟、卖淫嫖娼等问题,并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性学。

八十年代末,刘达临主持了一项全国范围的2万例性调查。这在一贯将性视为“禁区”的中国,堪称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在此之前,被称为世界性学史里程碑的是美国人金赛所作的一次性调查,仅一万例。

这次调查,使刘达临痛切地认识到,数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使众多中国人不能正确地认识性的本质,以致于产生了对女子贞操、老人婚恋等问题的诸多偏见。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和动物同样具有两大本能,一是饮食,一是性,这是人类文化最基本的根源,构成了一切原始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刘达临意识到,性学研究若是缺失了古代性文化这一重要部分,将是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不能认识过去,就无法正视现在。”

刘达临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性文化的研究,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性文化相关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建立一个博物馆,通过展出性文物来倡导“自然、开明、科学、健康”的现代性观念,成为刘达临的梦想。

刘达临手中的数千件藏品,有的来自小城镇的地摊,有的来自远隔重洋的海外。许多藏品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个表面看来很普通的瓷碗,内壁绘着栩栩如生的春宫画。刘达临出访法国见到这件文物时,冥冥中觉得与它有缘。外国商人见他如此喜爱,便出了个“Friendly Price(友好的价格)”,要价两千五百法郎。刘达临试探地问,能不能给个“More Friendly Price(更友好的价格)”。当他以两千法郎的代价带着这件流落他乡的中国文物返回故土时,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还有一次,刘达临在一个古玩贩子处看到了一个被称为“九子碟”的果盆,开价一万元。因为一时凑不齐这笔巨款,只好忍痛割爱。事隔五年,刘达临再次见到了这个“九子碟”。最后,刘达临用五千元的价格买了下来,并戏称自己“苦苦等了它五年”。

就这样,刘达临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前后耗资100多万元,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性文物。这些性文物,象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揭开了中国古代性文化的神秘面纱。

“中国需要性文化博物馆”

1993年10月,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一间仅100平方米的展厅里,展出了刘达临的部分藏品。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展厅门口被前来参观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一位84岁高龄的老先生参观展览后给刘达临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过去没有自由恋爱,都是媒妁之言定终生,所以没有感情。即使同房,也只是例行公事。回首往事,我一生没有过性快乐,令我终身遗憾。我现在看这个展览,是想学一点性科学知识,教育我的后代。

在沈阳、大连、无锡、广州、合肥,刘达临的展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柏林、横滨、墨尔本、鹿特丹,中国古代性文化的绚丽多彩让许多外国同行和市民惊叹。柏林报纸说“柏林掀起中国古代性文化热”,澳大利亚的媒体在报道中说:“外国人常认为中国人很保守,很落后,特别是在性领域。这个展览证明中国的老祖宗们在性方面也很科学与开明。”

刘达临赢得了包括“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在内的各种荣誉,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将他列为“引导中国奔向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六个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赞誉与轰动的背后,刘达临也有着难言的苦衷。在收集文物的过程中,他几乎把所有的稿费、讲课费和积蓄都搭进去了。为了能继续他所钟爱的事业,素以学者自居的刘达临“下海”了。他与上海新世界百货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上海华夏文化展览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1999年8月,中国古代性文化展览在南京路一家商厦的八楼落户。整个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展览分为“人类的性进化”、“古代性崇拜”、“婚姻制度的演变”、“对女子的性压迫”、“日常生活中的性”、“古代性教育”、“性文学艺术”、“性和宗教”、“性保健”、“异常性行为”等十个部分。刘达临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多年收集的文物。

被称作“压箱底”的秘戏瓷雕,是古代的一种性教育工具。这种瓷雕通常制成船形、果子形或孩儿形,揭开盖子,里面有一对相互交合的男女瓷人。平时这种瓷雕被置于箱底,女儿出嫁前,由母亲取出,以此来教授夫妻之道。

一张古色古香的雕花大床,床上方正中有“玉燕投怀”字样,并雕有许多象征男性生殖器的鸟,作探首状。床的左、右、后方均有门窗。这种私密性极强的床,为古代妓女所用。

还有佛教密宗的欢喜佛像,用于交合的木椅、木凳,象征女阴和男根的崇拜物,制作精美的春宫图。

……

无可奈何的告别

然而,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城市,人们对“性”这个字眼依然回避,这让刘达临和他的性文化博物馆陷入了困境。

创办之初,博物馆连招牌也不能挂,理由是“南京路上不能出现‘性’字”。因为赞助企业的撤退,博物馆无奈之下搬到了城市西南的武定路,这里地处偏僻,观众较少,博物馆每个月的亏损达2万元。4年前,刘达临就为申报“旅游定点单位”而奔波,希望借此吸引游客应付博物馆的基本开支,却始终没有得到批准。刘达临不得不重新选择出路。

两个月前,江苏同里的负责人找上门来,双方“一拍即合”。按照刚刚签定的协议,明年3月,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将正式迁往同里退思园附近的丽则女校。中国古代性文化的绚丽多姿,将与江南水乡的清丽典雅相映成趣。

上海收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任维钧惋惜地表示,这个极富特色和学术价值的民间博物馆迁出上海,对于这个以文化的兼收并蓄而著称的大都市来说,实在是莫大的损失。他真心希望,刘达临和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的故事,不会成为上海民间文化收藏和民营博物馆共同的遭遇。

2003.09.16

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