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百姓疑惑:医生为何多开药开高价药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百姓疑惑:医生为何多开药开高价药

(信息时报 记者刘丽娟)

人大代表指出医药分家改革目前效果仍不理想多开药开高价药顽症难除

昨日(12、3),来自医疗系统的市人大代表视察市药监局时,双方表示,医院和药品分家后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据市药监部门调查,目前60%药品和医疗器械仍从医院出入,医院仍是使用大户。

市药监局负责人表示,从60%这一数字来看,医疗保险系统和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还不协调,60%的药品、医疗器材的流通使用都发生在公立医院,这样很难避免医生不多开药、不多开高价药的现象;也可能造成医院以特效药吸引患者,垄断其生产,影响该特效药普及的现象等,使有关部门对医院的管理很难。国外有专门的医保监管机构,而在广州目前的现状多是医院自己的纪律部门监管医生的这种行为。

据来自一线的代表反映,产生这种不理想效果的情况在于,医院和药品分家后补偿不足是关键。国外医院医生只管看病,药品收益全部上交国家,国家对其进行足够的补偿。而从1983年起,国家取消医院拨款后,规定给予医院30%的补偿,其余的70%由医院自己解决。该组代表认为,这个比例太大,“30%还不够我们医院发放退休医生的退休金。从法规角度讲,就是医院自给法不配套。”

代表们表示,希望上级部门加大改革步伐,思路再清晰一些,以逐步完善相关内容。

药价为何这么高

(记者刘丽娟)昨日,市人大代表视察市药监局的时候表示,老百姓对高药价很有意见,既然药价由物价部门制定,那么物价部门应该参考了解药价成本的药监部门的意见。

药监局:药厂玩花样物价局不知底

人大卫生组视察小组长李代表表示,药品和其价格是老百姓相当关注的问题,目前市场上药品价格存在很大差异,且有的药品和成本之间差距很大。

市药监局表示,该局只对药品包括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而药品的价格则是由物价部门制定。同时,物价部门制定价格时,尚未从药监部门了解过相关情况。也知晓有些药品价格大大高出成本的现状,但由于部门之间职能的问题,药监部门无法制定药价。

市药监局的一负责人说,其实药价制定中有一些猫腻,物价部门可能不知道,如生产某药的是合资企业,本来该药的药效可能和国内企业生产的同类药品相当,成本也差不多,但由于其是合资企业,可假称因进口因素成本稍高,但物价部门不了解实际情况,轻信后便以进口药定价,价格就可能定高了,相对地对生产同类药品的国内企业就不公平。

而药监部门了解其中猫腻,但出于部门职能不同,无法和物价部门通气。

人大代表:定药价应咨询药监部门

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工委朱副主任表示,由于药监部门在药品生产时就已经介入,它对于药品的成本会相当的了解,但这个了解因为部门之间的脱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潘代表说,其实很多医生也了解药品的价格和成本之间差距很大,但市民不知道医院并不制定药价,于是出现高医疗费的现象就怨医院,搞得医院、生产企业和市民都不高兴。这应该是体制上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表示,改变药价高的现状,还需出台相关法律,建议物价部门制定药价时参考药监部门的意见。

药品生产必须通过认证 医院自配药剂面临被取缔

据南方日报报道,医院自己配制的药剂一向被视为独门秘方,并成为吸引市民就医的一大利器,但根据国家有关药品制剂生产必须通过GMP认证的规定,医院自配制剂可能面临被取缔的境地。昨日(3日),广州市人大代表视察了广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据悉,有关方面拟为医院制剂出台地方法规,保留医院的“独门秘方”。

据悉,广州各大医院现在几乎都有自己配制的药剂,尤其是一些中医院,疗效良好的偏方制剂成为“独门秘方”,在老百姓中口碑甚好,乃至成为市民上门就医的一大因素。因此,医院的这些秘方向来秘不示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广州市所有的药品制剂生产企业都要通过GMP认证才能继续生产。医院自配药剂在GMP认证一关面前,难以达到规定的生产场地、技术等要求。这些医院自配制剂今后如何管理,给药监部门出了难题。

在昨日向市人大代表的汇报会上,广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指出,为了保留这些医院的“独门秘方”,有关方面正在考虑出台一个地方法规,“给医院一个出路”。另一方面,该局和广州市卫生局也联合制订了《关于印发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联合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未领取《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院,不得配制制剂;制剂品种须经审批取得批准文号后方可配制,并须按制剂标准配制及进行质量检验,凭医生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不得擅自调剂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制剂。

相关报道:

药房违规销售药品 安定竟可整瓶买

广州市人大代表潘小平经过调查发现,市面上一些仓储式药房存在违规销售现象。在一些大药房内,安定一次可以买一整瓶,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甚至没有处方也能买到处方药。

据悉,我国从2001年开始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但是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过程中,还有一段过渡期,导致有一部分药品处在“处方”和“非处方”之间的中间地带。抗菌类药物就是其中的一种。潘小平代表认为,“是药三分毒”,在没有得到正确指导下即使服用一些非处方药物,也可能出现危险。

据了解,从明年7月1日开始,没有被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才能销售。对此,广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一定会加强这方面的稽查工作,保证市民的用药安全。(毕式明)

200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