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OK镜
本报讯(骆红初):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前不久举行的角膜塑形术国际会议上,OK镜的“中国大陆现象”使与会专家大跌眼镜——1998—2001年的短短3年间,OK镜的使用者在中国从0飚升至22万;而在2001—2002年更短的一年间,又从22万用户惨烈地跌进2万。大起大落的OK镜到底怎么了?
说起角膜塑形镜,一般人可能有点陌生;但一提到OK镜,知道的人就多了。3年前,从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到大街小巷的眼镜店,“神奇OK镜,镜到不近视”的广告铺天盖地,使不少年轻的“近视族”走近OK镜。3年OK镜用户达22万(当时全球为55万)。
可惜好景不长,2001年夏,各地媒体陆续报道OK镜惹祸,使多位青少年角膜溃烂损伤、视力下降甚至近乎失明的消息。后来,中消协、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国法学会联手行动,援助16名青少年起诉OK镜。“OK镜不OK”、“OK镜毁了我的光明”“都是OK镜惹的祸”……全国大大小小媒体也纷纷参战。虽然也有“科学对待OK镜”等不同声音,但舆论重心显然是否定OK镜。无可奈何花落去,OK镜用户从22万惨烈地跌进2万。
如今,公众对OK镜怎么看?OK镜使用者和经营者又如何“坚守阵地”?
经营者:惨淡经营,进退两难
从1998年到2001年上半年“门庭若市”说到如今的“门可罗雀”,上海科视技术投资有限公司的曹总脸色“晴”转“多云”。他说,现在新业务增长很难,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客户自已用得好再带新客户来。公司目前主要业务量是为老客户后续服务,惨淡经营,入不敷出。公司现在进退两难——要进,想让人们客观认识OK镜,从而将业务做大,凭科视实力肯定力不从心;要退,公司的数千名需要后续服务的用户怎么办?他说,按公司目前经营情况,退出OK镜市场,对公司倒是个解脱。
曹总带记者前往验配镜服务中心,上下二层,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只有二三位客户,粗略数数中心接待人员、临床验配的视光师、各种设备的操作者倒有10余人。数数各种设备,有角膜曲度计、角膜地形图仪、裂隙灯显微镜、镜片弧度测定仪等有近10种。曹总苦笑着告诉记者,一个正规的验配中心需要配备80万元以上的检查和检测设备,每位配镜者从初诊到复诊,至少接受7次以上检查,仪器累计使用次数在50次以上。规范操作是请专业眼视光师用专业仪器为近视者检测,将各种电脑检测数据传往美国,由经美国FDA批准的生产厂商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检测数据“度身定做”( 国内至今还不具备生产OK镜的条件)。用到用户眼睛上之后,经营商还得为用户提供后续跟踪服务,方能让这项新技术造福近视者,避免不良反映。曹总说,这些环节中不能有一环“捣浆糊”,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使用者:我最后选择了OK镜
OK镜使用效果到底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使用者。一天晚上,记者先后拨通了6位OK镜使用者的电话——
三男三女6位使用者共同之处为: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起始期均在1998—1999年。使用OK镜初期,有3人感觉轻微不适,但不久都没了不适感觉。这三、四年间,他们坚持每夜或隔一夜佩戴OK镜,有比较理想的控制近视效果。他们也都能按要求定期去配镜处检查、配专用药水。他们中有一人说到角膜曾经发炎,咨询后用眼药水点滴治疗后,很快消了炎。
一位13岁小姑娘的母亲告诉记者,女孩曾不小心弄坏过一副OK镜,不得不又去配了一副,“前后花了1万多元,但没办法,这钱省不了,眼睛实在太重要了。”
那位正在变嗓的高二男孩说,他曾先后试用过近视校正仪等六、七种校正近视眼的方法,都不理想,最后选择了OK镜,三年多来,效果一直可以。记者请他谈谈对去年OK镜大爆光的看法,他想了想说,他很关注OK镜的各种报道,因为这与自已有关,“我也许很幸运,没遭遇OK镜的副反应。”停了片刻,又补充道“这大概也得益于我选择时注意正宗,使用时注意规范操作吧。”
反思OK镜
连续一个多月的追踪、采访,接触多位眼科专家、医疗器械管理者、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经营者和使用者等,他们大都有一个强烈愿望,OK镜事件应当举一反三,在以后的新技术引进应用中,作为前车之鉴。
反思之一:用于人体的引进新技术,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未雨绸缪
截止2001年7月中旬,有女大学生赵玲等27人到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OK镜害人。当年7月18日,中消协、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国法学会联手行动,援助16名青少年起诉OK镜。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媒体的“咬定”下,人们才知道,国家药品监督局批准了8家美国企业生产的OK镜在国内的注册,但我国的OK镜质量标准尚未出台。这意味着,消费者使用的OK镜是否合格,没有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用于人体的引进新技术,没了规矩,能不出乱子吗?
2001年8月,卫生部对中国消协《关于OK镜有关问题查询函》的复函中,首次对OK镜验配医疗机构资格作出规范,亡羊补牢,能算不晚吗?
反思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商业诚信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角膜塑形技术,到90年代中期在美国逐步完善,获得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的批准认证,成为矫正屈光不正的新手段。由于中国是近视高发区域,具有极可观的市场前景,又因高新技术的金色光环,国内商家纷纷闻香而动,从医疗机构到眼镜店、验配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短短半年,美国OK镜在中国大陆“星火燎原”,更有拉大旗作虎皮者,打着美国旗号,销售国产OK镜。为了竞争,OK镜价格从近万元“压”到3000元以下。曾有几位为人配验OK镜的“专家”声称:“绝不会让自已的孩子试用OK镜。”个中猫腻,可见一斑。
反思之三 :科普引路,医疗保健呼唤理智消费
丰富纷呈的市场经济充满诱惑,也不乏美丽陷阱,当我们打算选购自已不太熟悉的商品,尤其与高新科技“沾亲带故”且价格不菲的商品,千万多长个心眼,认真向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绝非被厂商雇佣的“专家”)咨询,或向用过该类产品者请教,务必问个八、九不离十了,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考虑要不要掏腰包。而与健康攸关的医疗保健品,更加应当慎之又慎,理智消费。否则一旦受骗上当,即使能千辛万苦“讨回说法”,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尝,但身体和精神所受的损害,“讨说法”、打官司浪费的宝贵时间等,又岂是几个钱可以补尝得了的?
上海科技报
200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