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不能“打补丁”
2005.08.09
马鑫良
一位教授在给一群企业精英上课,他拿出一个大瓶子和一个小瓶子,指着大瓶子问这些企业精英:“谁能把它放进那个小瓶子里去?”众人看后觉得直接装进去是根本不可能的。此时,一个高个子中年男人走过去,拿起大瓶子用力向地上掷去,瓶子碎了,中年人拾起一块块残片装入小瓶子。
教授点头称许,他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改改瓶子的状态就能完成。但实际上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一项改变最大的极限是什么?完全改变旧有状态,彻底打碎它!彻底改变需要很大的决心,如果有一点点留恋,就不能真的打碎。你们知道,打碎了它就是毁了它,再没有什么力量能把它恢复得和从前一模一样。所以当你下决心要打碎某个事物时,你应当再一次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会后悔?”
在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医药企业普遍对自身进行了改革,但有些企业的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推动下去,甚至还会失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药企在改革过程中没有站在相应的高度上,如同故事里的多数人一样,没有打碎“大瓶子”的勇气,甚至幻想通过“打补丁”达到目的:为战略“打补丁”,为团队“打补丁”,为营销“打补丁”,等等。如此“小打小闹”的改革容易影响团队精神的发挥和营销策略的实施,也会使企业员工对改革产生不信任感。
一些药企的改革局限在生产、营销成本或者工作效率上,没有整体规划,也就是说,当企业出现了某种症状时,他们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某个环节上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无异于隔靴搔痒,并非长久之计。打破旧模式旧思维,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同打碎一个“大瓶子”一样,但改革需要这样的勇气和创新,需要从全新的角度考虑资金、生产、市场运作以及运营成本等。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作整体的抉择和规划,我们的改革才有希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