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营销,到底哪一针能扎出血
2005.08.05
李武菁 许永平
做市场需要匪气,霸气,灵气,惟独不需要书呆子气。市场是获得灵感的圣地,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对错标准,只有合适与否。呼和浩特的医药保健品经销商大都文化程度不高,但敢干,有感觉,结果就做大了。‘营销就那几板斧,关键是砍对地方。’他们如是说。
前几年药品行业的确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百万、千万富翁,近来尽管还有“黑马”不断窜出,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现在药品营销越来越难做了。原因当然很多,如行业整盘、政府严管、平价冲击、广告性价比缩水、市场供过于求、消费者成熟理性等。药品经营者对广告爱恨交加,多有“切肤之痛”。其实,广告难做还只是“药品难做”的一个方面,因为药品营销本身产生了许多新变化。盘点近年来的药品营销,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但细细琢磨,仍有规律可循。
功效诉求:
好竹连山觉笋香,笋儿真香是根本
药品是特殊商品,它惟一的核心是疗效。与日常用品不同,它对售后服务、品牌价值没有太大的附着性。有些营销策划人士主张以售后服务来弥补药品效果的不足,但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广告日益同质化,售后服务的作用变得愈来愈单薄了。每一种药品的市场启动期普遍拉长,真正能在市场上立住脚的只有疗效了。最近报纸广告上又出了个“彝黄金”,药店里有不少苗药在热销,民族药热方兴未艾。这几年藏药、蒙药也在全国不少地方热销,除了消费者的尝试欲望和新奇体验心理的作用外,产品见效快、疗效好应是根本原因。药品类操作历来有“长线”“短线”之分,疗效就是试金石、分水岭。
目标人群:
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净是少年郎
找准目标消费者是药品营销的前提。药界有句俗语:在有油的地方才能采出油来。现在消费者对广告的免疫力愈来愈强,对五花八门的售后服务已生厌倦。1995年前,在街上发“小报”时人们会主动去领、去要,甚至准备花钱买,现在则惟恐避之不及,所以商家只好往车筐里硬塞了。从三株“专刊打天下”到络欣通的“义诊”活动,再到速立特的活动营销和珍奥核酸的会议营销,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科门诊”,消费者什么阵势没见过?再者,媒体纷杂,广告竞争异常激烈,上广告即使步步小心也难免劳而无功,撒一小把胡椒面就能一抓一大把的目标人群的时代已经逝去,分众营销、数据库营销时代就要来临。真诚关注消费者,以科学、先进的理念影响、教育消费者,同时培养潜在消费者,将是大企业、大品牌的必然选择。
市场细分:
春韭满园随意剪?草色遥看近却无
有些药品的市场看似很大,实则很小。比如胰腺炎市场就不宜大炒;解酒、近视市场尽管不乏成功者,但要做大也有不小的难度。有些市场尚不成熟,盲目闯入的话容易成为“先烈”,如曾经的VC、补钙市场,目前的排铅、牛初乳市场(现在热销的不少“免疫产品”其实是在偷换概念)。还有一个剂型习惯的问题,如治疗痔疮和美容的产品,人们往往更青睐外用药。
疗效细分是市场细分的重要部分。银百依最早是心血管药,万艾可最早是治疗心脏病的,但最后还是凭主要功能(患者认可的功能)成功转型,把主打诉求分别让位于癌症、男性功能障碍等细分市场。
跟风炒作:
剑走偏锋防伤手,看似容易却艰辛
“小产品做大”和“大产品小做”是两个概念。自几年前“洗肺”概念登场之后,“洗眼”、“洗肠”、“洗心”、“洗脂”、“洗血”、“洗胰岛”等概念蜂拥而上。再比如离子、因子、超临界萃取,甚至破壁、凋亡、诺贝尔奖等专业术语,如过度跟风,拉大旗作虎皮,就会使先进的技术(如破壁,纳米)和严肃的科学(如凋亡、胀亡)被一些伪科学、假高科技所混淆,不仅招人反感,也容易影响产品的可信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选心脑血管药、胃药等大路货,市场成熟,竞争激烈,可以通过不同价格策略和独特卖点等“跳”出来;选冷门产品,只要操作得法,不“冲着草船放箭”,也能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另外还可通过创造概念来细分或扩大市场,如吗丁啉的“胃动力”,谓尔舒的“专治老胃病”等。
诉求“预防”:
小车不倒只管推,不见棺材不掉泪
懒惰、拖延、侥幸是人的天性。小病拖延成大病的道理谁都懂,但肯持续为未来投资的人实际上并不多。早餐对健康很重要,却仍有很多不吃早餐的人,所以胃药始终有市场。实践证明,心脑血管药主打“预防”诉求,效果并不明显,而患病人群治病很迫切,他们买药更关注疗效、时效。这就不难理解补肾药的温补型永远卖不过速效型的原因了。就全国市场来看,谓尔舒抗衡斯达舒始终屈居其后,其广告诉求从一开始就与斯达舒的“15分钟止痛”拉开了距离。因此,无论是药品、保健品,其核心诉求一定要集中,尽可能短期见效,慎打预防人群(礼品类除外)。气血固本口服液号称“多病一药”,在其治疗范围的求诉中也只是打了少量的预防人群。
传播策略:
这山看着那山高,种田不熟不如荒
药品营销的广告成本日益加大。没有强势报媒广告投入,市场造势不足,“空气稀薄、压强不够”,想走货难度有点大;电视广告是“卫视春秋、电台争霸”局面,即便厂家有实力在央视上广告,也难以一呼百应;电台广告入手早者可能占到些先机,对后来者则门槛提高了。所以,能否合理安排媒体广告已成为药品经营者面临的巨大挑战,“集中优势兵力”永远是经验之谈。经销商应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关系网络、公司特长等选择相应的传播模式:
——广告地毯式轰炸型。通过大版面、高频次报纸广告或高密度电视广告全面开花,颠覆市场。缺点是“快热快凉”,风险大。
——游击战术型。宁为鸡头不做牛后,重点开发单一地区或在单一媒体集中投放广告,在“点”上做深做透。缺点是传播面小,市场预热慢。
——地面渗透型。发挥专柜和终端促销员的优势,终端渗透,促销拦截。缺点是“没有自己的声音”,比较适合补肾产品、医疗器械等的操作。
根据地策略:
向阳花木早逢春,坐贾常比行商强
“胜利,就是剩下来的利润。”这是一位药界老板对市场的认识,一方面说出了做市场的艰辛,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资源营销的重要性。今天,发“专刊”和搞“义诊”的越来越少,效果也越来越差,媒体广告炒作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不利因素,但有些还必须做。这就需要比资源,看谁的资源优势更明显,谁的人气更旺,谁的市场信息更灵敏,谁能坚持到最后。什么叫“一亩三分地”?什么叫“根据地策略”?其实就是资源营销、关系营销。
市场执行:
香车系在谁家树?亦狂亦侠亦温文
在药品营销中,一些不按牌理出牌者往往大获全胜。什么原因?这里有一个对“规律”的理解问题。会写“一二三”,就以为摸到了“规律”,如果按这个“规律”推广,去写“百千万”,那就大错特错了。做市场需要匪气、霸气、灵气,惟独不需要呆书生气。比如:做一个短线产品,就没必要按步就班上车身广告、电视品牌广告、报纸广告。市场是获得灵感的圣地。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对错标准,只有合适与否。呼和浩特的医药保健品经销商大都文化程度不高,但敢干,有感觉,结果就做大了。“营销就那几板斧,关键是砍对地方。”他们如是说。
整版模式:
整版过后是寒冬?疗程疗效总相宜
培元通脑胶囊先期切入市场时,动辄以1个、2个甚至4个整版广告出击,在两个主要媒体上与受众作深度沟通,底气十足。其他同类产品不知其虚实,不敢贸然跟进,使之终于成为2004年华北地区某特大城市心脑血管药市场第一品牌。市场成功启动后,培元转而改投半版、通栏广告,并开辟新的报媒阵地,寻求新的消费人群,销量稳中有升。
其实整版广告也有局限,受众看惯了就要通版才有点冲击力了,总不能一味追求版面最大化吧。所以,应该回过头来在排版形式、内容上创新,在标题和卖点上多做文章。
软文广告:
词源倒倾三峡水,妙笔独特扫千军
实践表明,用文字堆出来的软文广告是非常有效的。软文可以规避高额投入的尴尬,以相对较少的营销费用,以报媒、书刊等为宣传载体,独树一帜。说得越多,卖得越多,软文把一切能够说服消费者的点都摆上去,不放过任何一个说服消费者的机会(当然,讲功效仍然是核心)。脑白金的软文炒作已成为营销广告战术中的经典案例,它最早投放市场的是新闻炒作类,然后是功效类系列,同时用科普资料推波助澜,并辅以引导软文(送礼篇、夏季太阳风篇等)。当然,软文创作是需要功力的,软文究竟应该“软”到什么程度?人们对此见仁见智。许多经销商都狠不下心潇洒地用一篇“顾左右而言他”、“形散神不散”的软文广告来打市场,这也限制了软文广告的发展。国外软文营销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