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物制药面临“银根”危机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生物制药面临“银根”危机

作者:赵铮

2005.08.04

生物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但在当前红火的形式下,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质疑。症结就是资金和发展原动力

传统的股市圈钱不可靠

生物制药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和新兴公司,正逐渐失去传统资金来源的支持。而这一点往往被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成功所掩盖。生物制药企业必须明白,传统的股市圈钱已经越来越不可靠了。

尽管基因泰克公司今年依靠癌症药物飞速发展,股票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但美国证交所的生物指数始终没有上升。在过去的两年内,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的股价平均下降了7%。这多少说明了股市对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越来越缺乏兴趣,因而,生物制药公司必须认识到,资金来源已经不能单纯指望股市上的公开交易了。

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人手中聚集的资金总量仍然充裕,只是他们对投资对象更加挑剔。只有那些到了“晚期”的公司(即拥有已经成熟的制剂,随时可以完成临床试验、向FDA提出上市申请的公司)才可能获得青睐。因为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在可见的未来中看到赢利的可能。

生物制药企业必须明白,传统的股市圈钱已经越来越不可靠了。现在,生物制药企业必须摆脱对股市的向往,因为股市如果将钱投资给生物科技股,多少就意味着有“赚快钱”的想法。现在,投资人持币观望,试图寻找下一个基因泰克公司,而不是想轻易投资给一家没有名气、没有成型产品、甚至没有像样临床试验基础的生物科技企业。这样的局面事实上也是最近几年来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给投资者带来的暴利所诱导的——大量的投资人血本无归,少数人却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创新热情被压抑

在上世纪90年代,风险投资掏宝似地收集着各种生物技术公司,一遍遍筛选从而获得最终成功的企业——这也是生物制药行业迄今为止发展良好的重要保证,现在成功的生物制药企业都是在那时得到了资金支持和信任。但现在不行了,众多新兴生物公司无声息地在资本匮乏中死亡,带走了技术和科技方向。

从失眠药物,到多发性硬化症药物,或是新陈代谢促进药、癌症药,生物制药似乎可以在医药制剂的任何领域开辟新型治疗手段。可以说,生物制药企业几乎成为近年来整个制药工业创新的原动力。

但是,这个行业的财务危机已经逐渐展现出来。对处于初始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资金短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连带着新药新治疗方法的市场化推出速度越来越慢,品种越来越少。

在生物科技集中的波士顿地区,Biogen Idec、Genetics和Genzyme公司等都是成名公司,已经拥有稳定的资金流动链。但如果他们在当年起步之时遇到今天的资本市场,将无一例外地“夭折”。当初他们在获得资金时并没有实际的产品,有的只是科技产权和对未来的信心。那时的风险投资者有勇气将钱投给他们。

但现在,风险投资者不可能把钱投给只有技术没有产品的企业。这些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运作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太多,又急需资金。由于得不到投资,他们已经大量地从行业中消失了。

从前传统的风险投资有点像是在破旧市场中掏宝,具备鉴别真假货色的能力和勇气,能将拣拾回来的东西重新整理、评价、上市。然而,自从“基因组学泡沫”破碎之后,风险投资已经很少敢光顾没有实际产品的企业。

这样一来,生物制药企业的创新风尚受到严重打压。

首先,获得资金支持的公司都有着至少一种的成熟产品,早已通过理论和初期临床阶段,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招揽到最精英的研发人才,因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研发人才都是向往科技创新的,而这样的企业组织已经没有创新的余地了。企业现有的研发人员更是追求平稳无事故的价值观。在无数大公司里,“此处无创造”综合征已经让人事部门头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其次,勇于向创新理念投资的机构越来越少。不确定性是创业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的特点,但却孕育着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巨大潜力。然而,这种冲劲得不到支持,流星般瞬间耗尽能量,带着创新而死亡。

全社会对创新生物科技的投资已经不再像多年前那样热衷和肯定。尤其是传统风险基金,他们的钱来自养老基金、大学研究开发基金、中小私人投资商和无数散户。他们必须向投资人证明,不需要太长时间,他们就可以获得可观而又有保证的收益。如此,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自然被排除。

但长此以往,投资公司将会发现,投资生物企业已经没有多大了的选择余地,充满科技创新力量和干劲的后进力量可能不复存在,或是非常孱弱。

寻求“他山之石”

对于生物制药公司来说,简单的股市融资已经不太现实了。尽管其他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意味着某种让步,比如牺牲最终产品的部分利润,或者公司CEO不得不在重压之下离职等,但刚刚起步的生物制药企业非常脆弱,在这个阶段,启动资金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传统的基金,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考虑大型制药企业手中掌握的风险资金,这些大型制药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产品亮点,对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有足够的投资热情。

此外,大型生物制药公司掌握的风险基金同样也愿意支持生物制药企业,比如安进公司和MedImmune公司。这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由于本身就是开发生物医药制剂的公司,因而格外关注其他生物制药企业,尤其关注那些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近的公司。基于对生物科技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有能力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就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另外,鉴于资金相对有限,他们愿意向起步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投资。

比如MedImmune公司一直在向一批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注入启动资金。这些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主题一般也是MedImmune的发展方向,比如传染病、肿瘤、自体免疫紊乱等症。MedImmune公司风险投资总裁Wayne Hockmeyer说,投资起步阶段的生物公司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在未来加深双方的理解,甚至促成技术授权或是合并。今年,MedImmune已经将自己的风险基金翻了一番,达到2亿美元。

有不少生物公司倾向于向大型传统制药企业借贷,但只涉及资金,而不涉及任何企业的知识产权。换句话说,他们和大型制药企业之间没有伙伴关系,他们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不受大型制药企业的辖制,拥有独立性,不是大企业的场外制药部门。对大型制药企业来说,可以借此了解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动态,较深地介入生物制药行业,管理成本却非常小,也是个合算的买卖。

还有一种融资方式,被称为“结构融资”。生物制药公司向私人投资公司授权,使对方拥有自己的某项知识产权,并获得对方的资金支持。同时,生物制药公司又与私人投资公司约定一个固定的价格,一旦该知识产权在未来的临床阶段中表现出优异的前景,这家生物公司就以约定的价格购回产权。对于入门级的生物公司来说,这样的融资手段可以为他们争取到急需的启动资本。“这种方法对加速发展非常有效,”纽约交响资金公司(Symphony Capital)的管理总监Mark Kessel说,“生物公司获得了启动资金,又不至于失去原创药的所有权。”

理顺投资渠道,才有助于鼓励创新,否则,生物行业也将演变为少数大企业垄断的局面,即按部就班地创造一两个销售明星产品,隐瞒临床试验的失败数据,操纵市场,对获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高端科技的兴趣。而这正是现在传统制药行业的翻版。这也许是商业的繁荣,但却是生物科技衰败的表现。如此,生物制药领域的活力能否持续下去呢?

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