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源疾病为何频频出现?
2005.08.03
2003年春天SARS横行,2004年春天禽流感成为不速之客,而截至8月1日12时,猪链球菌病在四川又夺去了36人的生命。动物疫源疾病为何会对人类健康进行一次次威胁,这种状况又给我们哪些警示,请关注——
四川资阳部分农民兄弟正遭受猪链球菌折磨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农业部8月1日召集卫生部、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有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参加的猪链球菌病防控工作协调会,分析防控工作形势,就合力抓好猪链球菌病防控工作进行了讨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原来只在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现在也会频繁转嫁到人类身上?现在人们还能放心大胆地吃猪肉吗?带者一个个问号,记者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刘士敬,他提醒大家需要认真反思一下自身的责任和行为。
撕开猪链球菌病的“面纱”
据刘博士介绍,猪链球菌病属于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和外部环境变化诱导下,会引起动物发病。猪链球菌再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人。这种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目前全球已有200多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北欧和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直接因素为宰杀和加工病死猪,人感染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可数小时,最长7天。多数病例发病急、临床表现重,约50%%病例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初期都会有高热、全身不适、眩晕。该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
败血症型比较危险,常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表现为起病急,多为突起高热,病人肢体出现淤点、淤斑,早期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休克,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脑膜炎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脑膜刺激症阳性等。该型的临床表现较轻,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刘博士指出,这种病虽然发病较急较快,但大可不必谈“猪”色变,找到原因后,通过预防性治疗和采取免疫、消毒等综合措施,是可防可治的。
动物疫源疾病源于人类自身
猪链球菌病本来是一种动物疫病,但为什么又能从动物传播给人呢?这就要从动物疫源疾病说起。刘博士说,动物疫源疾病是指各种动物携带病原体,通过自然环境传播给人类发生流行的传染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犬、猫、鸟和金鱼等宠物越来越多地进入千家万户,各种野味被摆上了餐桌,动物疫源疾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国际间、省际间及农贸市场等动物交易市场,动物聚集,频繁接触,卫生条件差,一旦检疫工作出现疏漏,这种场所很容易形成动物间交叉感染病毒的“温床”。
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已知200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200种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另有不少人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还不很清楚,有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等,可能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而随着宠物饲养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增加,有些动物所患的疾病对人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如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养猫的数量大增,使人感染弓形虫病越来越多,有的地区高达80%以上;美国人饲养的冈比亚大鼠已经造成了猴痘病毒的传播;西方国家近些年出现的因为食用感染脘病毒牛肉而感染疯牛病的势头此起彼伏。所以我们在饲养宠物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同时,必须防止人与动物共患病,确保人的自身健康。
防止动物疫源疾病的对策
动物疫源疾病的频发警示我们:关注动物疫源疾病,要处理好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如何预防和遏制动物疫源疾病?刘博士建议:
及时为易感人群和易感动物接种疫苗,进行主动防护。首先,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多达30余种的疫苗、菌苗、类毒素等自动免疫制剂,可以成功地预防麻疹、百日咳、流行腮腺炎、风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肝、甲肝、脊髓灰质炎、乙脑、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我国已制定了较为详尽的计划免疫措施,对于适龄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获大的预防举措。其次,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让国民增强对各类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再次,也要定期检疫家养动物,为它们接种各种动物疫苗,例如禽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使用免疫血清及康复者血清是应付紧急情况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已受传染病威胁、已处于潜伏期的发病者,可以进行被动免疫接种。
做好动物常规检疫工作,加强国境、国内和疫区的卫生检疫工作,尤其要切断传染病的国际化传播。对于饲养的动物以及引进和运输中的动物,都应定期进行检疫,固定的动物要由兽医定期上门进行检疫,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运输入关的动物更要严格检疫,防止烈性传染病输入。
与宠物“亲密有间”。许多动物携带病毒并不发病,可是病毒一旦传给人类,就有可能发病。要做好对屠宰场特别是牲畜、家禽、畜产品的卫生管理,以防人畜共患疾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