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取代“信息”
2005.07.01
正当源自硅谷的“信息经济”如日中天之时,一场来势更猛的“生物经济”浪潮已经酝酿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美国著名管理咨询专家迈耶和戴维斯预言:到2020年——“生物”取代“信息”
世事无常。像一切事物一样,所有的经济形态都有始有终,信息经济也不例外。世界知名管理咨询专家、美国安永商业创新中心(Ernst&Young Center for Business Innovation)主任克里斯托弗·迈耶和研究员斯坦·戴维斯,曾在2000年5月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上撰文预言:再过20年,即到2020年左右,我们将有幸亲眼目睹人类经济形态的又一次演替。
人类社会在度过了长达数十万年狩猎-采集经济之后,进入到1万年左右的农业经济。英国于18世纪60年代最先进入工业经济,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走完了工业经济的历史进程,率先迈入信息经济。
美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信息经济发展的中途。据估计,信息经济的“寿命”约为75年至80年,它将在本世纪20年代渐渐失去活力。届时,人类将迎来生物经济(bioeconomy)的崭新时代。
从“天方夜谭”到“司空见惯”
在迈耶和戴维斯看来,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生物经济就已初露端倪。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揭开了生物经济的序幕。从那时起,生物经济就一直处于孕育期;近年来,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现在,我们正在向生物经济的成长期迈进。预计在这一阶段中会涌现一批新兴的热门产业,就像半导体和软件在信息经济第二阶段中出现的情形相仿。这样,生物技术将为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铺平道路。在接下去的20多年里,有机的生物技术将与无机的硅信息技术以及无机的复合材料和纳米技术并肩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将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使许多生物过程数字化。直到现在,只有数字、文字、声音和图像等4种信息的数字化技术较为成熟,而诸如嗅觉、味觉、触觉、想象和直觉等其他信息还被排斥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之外。问题在于,我们用来处理后一类信息的数字技术尚未发展到适宜于进行商业开发的程度。估计到2020年以后,这些技术将会成熟。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对堪称感觉之首的嗅觉进行数字化处理。科学家相信,产生气味的基本要素可以按照类似处理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处理,并用价格合理的芯片以数字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数字嗅觉公司(Digi Scents)和拉霍亚的美国胚胎公司(Ambryx)等已经开发出数字气味技术,而帕萨迪纳的西拉诺科学公司(Cyrano Sciences)则正在开发能够“嗅”出疾病的医学诊断技术。
数字嗅觉技术的应用极其广泛:在投寄贺年卡时,你可以在文字和图表信息之外配上鲜花的芳香,收件人在收到你的祝愿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然的温馨;加入数字气味的数字电影将真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你还能凭借数字嗅觉判别商家的经营特点和企业文化,比方说大通银行(Chase)的气味与花旗集团(Citigroup)有何不同?零售商的气味怎样?这些在今天听来似乎还是天方夜谭,但是20年之后都将变得司空见惯。
“第四产业”和“地雷阵”
迈耶和戴维斯认为,制药、保健、农业和食品制造等将成为最先被生物经济渗透的4个产业。在未来几十年中,生物技术的最大转变之一将是把保健模式由治疗转变为预测和预防,并形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产业”。
传统的农业将借助生物技术而脱胎换骨,最终成为工业体系的一个部分。预计到2020年以后,生物经济将使得农场变成超级生物工程场所——那里没有农田,取而代之的是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大规模生产农作物的工厂。
今天,经生物工程改造的牛奶、肉类和其他农产品已经摆上了超市的货架。尽管还有很尖锐的不同意见,为数众多的玉米品种都经过生物遗传改良却是不争的事实。2025年之后,当我们跨入生物经济成熟期的时候,生物技术将对那些似乎与生物学没有关联的部门发生作用,并最终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每项技术、每种经济形态也都会有其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与工业时代相伴而来;该不该保护和如何保护隐私,是信息时代的主要问题。而伦理问题将成为生物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棘手的社会问题:克隆、转基因食品、人种改良、基因专利权和关于遗传疾病的确定性,等等,都会成为生物经济时代的“地雷阵”,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我们准备好了吗
面对汹涌澎湃的生物经济浪潮,美、日、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闻风而动,竞相把发展生物经济确立为国家战略,有的提出“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有的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委员会”。
相比而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还很幼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仅以制药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全部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年销售总额还不及辉瑞、礼来等世界30家最大制药企业中的任何一家。
尤为关键的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还相当薄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内1264家生物技术企业所做的调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内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人员只有2万余名,仅相当于美国的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抢占未来生物经济的制高点,我们应该在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早做部署,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势逼人,时不我待!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