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之五
2005.06.13
原料药供应格局生变,欧美公司出手亚太市场
供稿人:王静波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制药产业的重要基础,世界生产的原料药已达2000余种,市场规模由1996年的近100亿美元扩展到2000年的130亿美元,每年以7%左右的幅度递增。国外药品制剂生产商所需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60%通过外购或合同生产。
西欧是世界最大原料药生产基地,由于西欧制药工业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故西欧各国均为原料药纯出口国。瑞士、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典与芬兰均为制药工业强国,西欧原料药出口量占其产量的80%以上,最近几年,西欧原料药的总产值一直维持在36亿-4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料药出口国,这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化学制药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原料药转移生产使得中国成为生产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化学原料制造业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主要支柱。
近年来在全球化行业布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态势,而中国和印度成为调整的“漩涡”。
首先是以研发为重心的制药企业和制剂厂商(主要是北美的)的原料药供应链调整。在传统上,欧洲的原料药厂商是北美药厂的主要供应商,而近两年,美国制药将降低原料药的采购成本作为重要策略,其直接后果就是将部分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大宗原料药外包给亚洲国家,主要是印度和中国,同时,北美的制剂药企业通过这一“外包转移”制衡欧洲的原料药供应商降低价格,从而形成“欧洲从事高端原料药生产,印中从事低端原料药生产”的新的原料药供应链。
其次,非专利药市场的崛起也引爆了原料药供应渠道从欧洲向印、中转移。由于非专利药的利润空间比较小,不像品名药那样在专利保护下可以提高定价,因此一大批非专利药生产厂商在原料药这一环节势必选择价格较低的供应商。由于对低成本的渴求,非专利药厂商更加青睐印度和中国的原料药厂商。
第三,由于欧洲在原料药生产上的技术水平较高,又有一大批传统客户,原料药厂商不会放弃北美的原料药外包。而面对印中的地价竞争,欧洲开始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承接技术含量高的原料药生产,而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低段原料药外包给印中等地,成为“中间商”。在一些原料药的生产链条中,印中主要从事前期的生产,而后期的、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体则由欧洲厂商完成。
第四,印度和中国近年来在原料药市场上形成了竞争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印度具有以下优势:价格低、生产效率高(完成同等量的同等产品的速度是欧洲企业的2倍)、人才多(原料药厂商内有一批留学美国和欧洲的专业技术人才,博士等)、企业通过FDA的GMP认证且熟知FDA的规范、研发制剂的能力较强。这些优势一方面使得印度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能承接更多的原料药专业,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研发能力强于中国,因此欧美企业正将一些低端的制剂研发外包给印度,这样一来,印度制药业的产业升级将获得比中国更多的机会。在不远的未来,欧美企业和非专利药厂降低自己成本的策略之一就是将研发外包给印度而将生产制造外包给中国,而且印中在承接原料药转移方面的价格战对于欧美药企来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印度现已成为亚洲主要原料药出口国之一,其头孢菌素原料药出口量已经居亚洲第一位。
可以说,印度的原料药生产技术能力和效率的上升、GMP规范,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原料药行业的格局变动,从区域格局来说,跨国药企将在欧洲的技术优势、印中的价格优势之间灵活地外包或采购不同种类的原料药,结果是欧洲在高端原料药的生产上秉持优势,中国由于缺乏技术优势,因此只能靠价格战分得一些低端原料药的生产,并且原有的部分产品优势也面临着失去的危险,印度则在占据中国和欧洲的中间类型。
以上变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已逐渐向亚洲转移,尤其是印度和中国。
如果说中国的制药业能够拿到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下的话,那是非原料药行业莫数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制药业中技术附加值最低、创新压力最小的领域,由于其充当着制药业的“基础行业”,有显示着如上所述的布局调整态势,中国的原料药行业无法躲避的面临冲击,已经有跨国公司着手布局中国的原料药市场。
2005年4月11日,雅来(佛山)制药有限公司与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签订万古霉素总代理协议。雅来集团将通过其中国公司与国药控股广州公司的合作,正式在中国上市万古霉素原料和制剂产品。雅来集团还将进一步考察国内的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并进行洽谈以谋求合作。
雅来集团的原料药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欧,目前原料药总产值接近60亿美元,堪称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雅来2004年已经在上海建立了原料药技术中心,希望能够获得与中国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机会,将来雅来还有可能与国内企业合作建立原料药生产基地。
巴斯夫作为全球500强、化工系统的领先企业,已经在3年前与东北药集团的合资工厂(其中巴斯夫98%,东总2%)生产系列人用、畜牧业用维生素。
抗生素巨头荷兰帝斯曼(DSM)在上海、无锡、石家庄、张家口等地都有生产基地,先后与白云山、新华、华北制药等国内原料药巨头携手成立半合抗产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维生素等原料药。其研发的茶多芬(EGCG)由绿茶中提取,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C强4倍,由茶多芬生产的茶维力制剂也已在中国上市。
可见,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市场也已经“狼烟四起”。 跨国公司盯住了中国原料药市场商机,制剂企业开始狂赌原料药,化工企业也要来分原料药、中间体的一杯羮……在通往中国原料药市场这座“围城”的道路上,国企、外企、合资企业……颇有千军万马的感觉。
稿件来源:上海情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