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之二
2005.06.13
向生物技术要未来
供稿人:王静波
从技术潜力和已有的实践看,生物技术无疑是制药业创新实力的供养者,而且很有可能是未来新药开发的主流,因此尽管生物新药目前还难以撑起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它依然是跨国公司选取的第一个战略制高点。该战略的实施有两种模式。
一是投入巨资进行生物新药的研发,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罗氏、辉瑞、GSK、安万特、默克、强生、诺华等10家跨国制药公司共实施了302个生物技术新药研发项目,其中罗氏以53个在研项目成为投入数量最多的公司。另据IMS在2003年2月对全球新实施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的统计分析,在新实施的临床试验中有27%的是生物技术药的临床试验,生物技术临床试验和新药申请数量有500项之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发项目并不完全是制药公司自主实施的,相反处于技术优势和成本考虑,平均67%的研发项目是是通过从专门的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特许的。其中强生公司的内部自主开发比例最高,为72%,其次是罗氏公司,60%的生物药研发项目在公司内部开展。相反,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只有9%的项目数与自主开发,其余91%全部通过特许获得;辉瑞公司的特许开发比例也很高,达89%。
表 2003年部分制药企业的生物技术药研发计划数及来源分布
数据来源: IMS Chemical Pioneer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整理
第二是与生物技术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生物技术产业带动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发公司的成熟,这些专业公司多掌控着一项或者多项新品开发潜力巨大的生物技术,很多还有不少专利储备,这些公司在生物新药开发技术上的娴熟和已有的积累,使得它们日益成为跨国制药公司抢占生物技术药制高点的首要通道之一。全球前二十大药厂与生物技术公司的联盟合作总体上呈逐年增强之势,1988-1990年这种合作联盟的案例数为186宗,而2000-2002年上升至757宗,而且投入的联盟经费逐年增加,从1988—1990 年间的0.824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0—2002 年间的3.52 亿美元。从联盟目的看,治疗药品开发(Therapeutic)类型的联盟多,数量几占总量的3/4,而且药品开发联盟主要集中在新药发现与先导化合物筛选的早期阶段,有68%的属于此类。在治疗药品开发的联盟中,以Pfizer 与生物技术公司的联盟件数最多,1988—2002 年该公司本身以及所收购的公司共签署了246 件生物技术联盟案,GSK 排名第二,签署了201 件,Roche 则以198 件排名第三。
图1988-2002年全球制药企业与生物技术公司联盟的数量增长情况
进入2005年,生物技术在制药业依旧硝烟风起,仅仅前三个月,发生的值得一提的有关合作或技术产品转让就有: Celladon公司和Targeted遗传产品公司将合作开发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产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安进公司已经和人类基因组企业GenData科研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葛兰素史克和Galapagos基因组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Tripos公司已经完成了收购私人分子发现软件公司Optive科研公司的工作;美国曼哈顿制药公司和Tarpan制药公司达成兼并协议;Sangama生物科学公司将帮助辉瑞生产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药品,等等。
稿件来源:上海情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