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医科院校面对人才竞争
(记者 李天舒)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科院校如何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东省两所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引进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办法。
珠海卫生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找出路
“我们毕业生并不象别人想象那样没有出路,有几个专业就业率超过90%,甚至供不应求。”珠海卫生学校梅文华校长告诉记者。“在专业设置上,我们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很好的满足了市场对这部分人才的需求。”
今年,首批培养的急救医学专业学生一毕业,就被珠海市各医疗机构“消化”了。梅文华介绍说,急救医学的设置是专业细化的结果。现存的院前急救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医疗市场发展,依托120和医院急诊科的急救工作在生活中常常遭遇尴尬。有过急救中心工作经历的梅文华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在一次急救中,体弱的医生无法搬动患者,家属非常生气,责备医生说:“我们花钱买服务,你们为何不能搬?”医生也很委屈:“我是治疗疾病的,不是搬运工。”结果双方只得打120求助。这样的遭遇在院前急救并不少见。
梅文华说:“院前急救对医疗技术要求并太高,我们专门招收男生,在四年的学习期间内,除了教授医学知识外,还培训他们学驾驶,目标就是培养一个集驾驶员、全科医生与搬运工为一体的复合型急救医务工作者。”这种三合一、甚至多合一的毕业生一推出,立刻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馍馍”,在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个专业创造了100%就业率的佳绩。
生物制品技术则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广东省云集着众多医药企业,光珠海市就有丽珠、和佳等不少知名企业。近些年来,不少国外医药及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看重了这里的投资环境,纷纷落户珠江三角洲,这些大中型医药生产企业对有医学背景、了解药品生产过程、能够在一线从事生产的高素质员工需求很大,梅文华说:“生物制品专业是为这些企业量身定做的‘蓝领工人’。经过市场调研发现,现在企业缺少的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也不是高级技术人才,而是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技工人才。”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催生了生物制品技术专业,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赋予了中等专科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独特的优势。
不仅如此,被称为“现代接生婆”的助产士专业、针对老年人群保健服务的康复技术专业等也都很好地满足了市场要求专业细化的趋势,分配形式良好。
目前,广东省共有48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梅文华认为,中等卫校不会因为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而被淘汰,定位明确的中专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生命力。由于专业设置具有诱惑力,加上分配形式良好,今年珠海卫校计划招生650人,结果招生了681人。
汕头大学医学院:新教学模式加上人才引进成了两把利器
“我们不培养‘贝多芬’(背多分)这样的学生。”科教处杨棉华处长告诉记者,在这里,一场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正在铺开,另一方面,学院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加强学院的综合竞争力。新教学改革加上引进高层次人才成了学院发展的两把利器。
汕大医学院对人才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人事处陈利群处长告诉记者,以后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将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重要武器。学院利用大型人才交流会等机会不遗余力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变态反应学与炎症学研究所所长何韶衡博士是医学院的骄傲,这位在变态反应学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工作达10年之久、肥大细胞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2001年归国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包括《免疫学杂志》、《药理学与实验疗法杂志》在内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15篇被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达50。
为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他新的事业呢?何韶衡说:“你来看看我的实验室就知道答案了。实验室好不好,不在于有几件贵重仪器,而在于所有仪器是否配套。所里每个实验室都是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学院投入设备经费近1000多万元,这种充分的信任给了我信心。” 何韶衡象一块磁铁,吸引着许多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研究学者前来研究所工作。目前,这个研究所开展的12个研究课题,每一个课题均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在汕大医学院,“海龟”派的身影活跃在几乎每一个实验室里。目前学院的常务副院长黄东阳也是“海龟”派,在看了登载在《健康报》上的招聘启事慕名而来的。
如今,汕大医学院很好地利用了人才优势,将工作重心向教学和科研倾斜,设立了科教单项奖,对科研人员中发表的学术论文按影响因子进行奖励,根据业绩表现而不是根据以前的学术成绩实行浮动工资。引进了激励机制,活跃、积极、充满竞争力的教学和科研气氛,使 “国内具有特色的医学院”的 定位成为可能。
人才的引进,在多个方面帮助汕大医学院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如今,医学院师资结构和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授已由1996年的21人上升到36人,并出现了学历结构高层次化、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的趋势,并以变态反应学疾病研究、流感病毒研究、食管癌和鼻咽癌研究三个科研突破口,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基金等课题5项。并依靠引进人才,成功建立起来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杨棉华说:“没有人才的帮助,我们很难在包括全英语式教学、临床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上取得突破。” 在教学模式上,一场旨在解决临床技能滑坡新教学模式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种抛弃了常规的教材大纲,以系统模块为主,重新整合了知识体系的教学改革走在了中国医学院校的前面。而这场改革的倡导者谢谋宏教授,也是引进的人才。
黄东阳说:“如果努力用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培养优质的学生产品”。目前,学校拟定的一份五年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久要新鲜出炉。这份规划对教师学历机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均做了规定,其中在学缘结构中,要求有校外教育背景或本校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占70%以上,此举打破了弥漫在高等学府中的学术壁垒,保证了学术充满了活力。
医科院校的发展,必须结合医学本身的特色,暨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宿宝贵说:“综合性大学的医科院校,深度融合中需要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否则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 这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按照医学生的培养规律来打造人才。暨南大学虽然建校历史并不长,但医学院却是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存在最久的。宿宝贵说:“医学专业与别的专业不同,这是一门实验性与经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加强实验课与临床实践课的教育。” 比如医学院校要保证学生做实验的标本数量,在教育资源增长范围内严格控制师生的比例。
另外,广东省的民营资本也进入医学教育,据悉,这些民办医科院校制度灵活,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来招生,并与公办院校联合的方式,取得科教方面的支持。
200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