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的经验:东西方如何应对鼠疫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历史的经验:东西方如何应对鼠疫

(摘自5月8日《社会科学报》(作者 李玉尚) :从1347年开始,鼠疫横扫整个欧洲,导致1/3~1/2的人口死亡。当时欧洲人口中有10%是基督教徒,他们将鼠疫归因于上帝的愤怒,所以用鞭子彼此抽打,进行游行,杀害犹太人。意大利的一个地方官员偶然发现游行可以传播鼠疫;但是直到1630年,罗马教皇仍然支持这种游行。在佛罗伦萨,1348年成立临时防疫卫生局,但在以后的几次鼠疫造访中,地方官员几乎逃光了。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最好能够将这种可怕的疫病阻止在外。1374年威尼斯首先颁布法令,禁止可能染有鼠疫的商人或旅行者进入城镇。后来规定停泊40天之后,方准登岸。尽管这些措施并没有阻止鼠疫,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欧洲医生还用通便、放血、烟熏、焚火和施用乌糖浆等方法治疗,有的还动用外科治疗,割开肿大的淋巴腺,或用杯吸、划痕、烧灼等方法对已成疽的淋巴腺进行治疗。到1665年鼠疫侵袭英国时,鼠疫击败了所有的药物,医生害怕受到传染而不愿去看望病人,即使去了也是爱莫能助,因为所有病人都难逃一死。

相比较而言,中国人似乎很快就认识了鼠疫病因。早在乾隆后期,云南赵州就出现了鼠间鼠疫的记载。在云南民众看来,“这个病是鼠毒关系,是鼠传染的”,所以光绪年间发生鼠疫时,民众在十字街头或交通要道“烧地毒”。“家家捕鼠,几致搜掘无遗”,并用绿豆驱除鼠毒。由于认识到了老鼠与鼠疫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现有成群死鼠,人们立刻搬家逃避。在粤南,民众甚至每届此疫发生时节,提前搬家,谓之“走老鼠”。当城镇发生鼠疫时,城居人口不少迁往乡下;当乡村鼠疫发生时,“富者多择地逃避”,无法迁移远处的人只能在附近地区躲避。未逃走的人则深居简出,断绝与疫区的联系。

西方防治鼠疫的主要力量一直是官方;而在中国,民间自发的防疫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宣统年间才有所改变。虽然此时中西方最终殊途同归,但鼠疫的有效控制乃是西方公共卫生引入的结果。

报刊文摘

200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