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战略推进我国西部民族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专题信息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著名中医药专家祝彼得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他建议,我国应从四个方面加大对西部民族医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祝彼得教授说,目前西部民族药已达3700多种,尤其以藏、蒙、维、彝、傣、羌、壮和苗等民族药为代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民族医药学的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在民族医药文献的发掘整理、民族药物资源调查研究、新药开发研究以及专业队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我国西部民族药生态资源脆弱。个别地区缺乏生态资源保护意识,过度采挖濒危药材,使野生民族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很多制药企业对也民族药资源重使用、轻保护,一些珍贵的民族药资源濒临枯竭。
其次,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民族药质量标准等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药一直局限在不同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有的用药经验仅以口碑相传,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制约。目前,兼通现代医药、不同民族医药和语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译释工作进行缓慢。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第三、西部民族医药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不大。近年来,虽有一些具有民族药物的新药产品相继面市,但总体而言,仍然是品种少,档次不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欠缺。据《全国民族医药生产企业前20名排序》统计,全国民族医药生产企业前20名药品销售总额和还不抵地奥制药集团一家企业,更无法与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相比。
针对以上问题,祝彼得教授建议,国家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对西部民族医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一、实施西部民族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避免重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建议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民族药的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使用西部地区野生民族药材生产药品的企业,必须建立相应民族药材人工种植、养殖基地。建立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区,严厉打击非法采集、捕杀、买卖珍稀药材资源的行为。紧密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引导西部地区民族药材基地实施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材生产质量。同时,尽快开展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
二、实施西部民族医药的扶贫战略。我国西部地广人稀,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加快民族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优先安排西部地区民族药项目审评,对民族药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品种应尽快投入市场,继续执行并适当放宽相应特殊优惠政策。要着力搞好西部民族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民族医院和民族医药研究所的支持力度。从西部地区实际出发,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西部省(区)建立民族医院、民族医药研究所和临床药理基地,将国家民族医药的医、教、研基地,主要放在西部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尽快组建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民族医药科研开发基地或重点实验室。建立民族药新药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体系,积极运用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民族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三、实施西部民族医药的产业化战略。当前民族药厂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各地应结合实际,抓好民族医药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破产、出售等多种形式深化改革,增强民族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民族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必须大胆引进先进经验,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实现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国家应组织专家对西部地区的民族医药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和指导企业进行GMP改造。
四、实施西部民族医药的人才发展战略。国家应大力帮助西部地区加快民族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民族医药专科院校或专业。鼓励老民族医生的传、帮、带;组织民族医生与有关科研单位、医药院校一道编写教材,发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使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同时,创造条件扩大西部地区民族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注意培养各民族医药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使他们成为民族医药方面具有国内和国际水平的专家人才。
20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