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药现代化拒绝炒作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中药现代化拒绝炒作

据统计,现在每年世界植物药贸易额已达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作为传统中药发源地,我国中药的国际市场覆盖率仅为3%至5%。日前,在杭州召开的第8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此议论纷纷,并对中药现代化提出了许多看法。

中国人要吃"洋中药"?

早在1998年,进入我国的"洋中药"就已超过出口的中成药贸易额。我国加入WTO以后三年内,药品进口的关税平均下调60%,毫无疑问,"洋中药"的进口额还会增加。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教授郑有顺不无痛心地说道:"日本仅仅是'救心丹'一个品牌的中药,现在年销售额已经达到6亿美元,这相当于我国中药全年出口总额。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去年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6亿美元,中药贸易已经形成逆差。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不久后中国许多人要吃'洋中药'了。"

而耐人寻味的是,有些中药材在国外二次加工后以新面孔重新杀回我国,市场上热销的德国产银杏叶制剂、日本救心丹等都是中药的"衍生物"。

中药如何现代化?

中药大国却成不了中药强国,这一直是我国中药业人士的隐痛。痛定思痛之后,开出的药方是:中药现代化。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各有各的说法。

中药现代化首先是药理的现代化,即应用现代科技肯定中药的作用,提高中药的疗效,然后研究它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制定中药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从而达到安全、高效、可控、稳定的目标。这是大家认同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药应该完全模仿"洋中药"呢?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吕圭源说:"'洋中药'其实是植物药,即从某种植物中提取某种有效成分,然后按照西药的生产方式生产,因而药理清楚、质量可控。然而中药不同,它大多是复方药,也就是有多种药材、多种成分组成,而中药的神奇药效也就在这里,也就是说中药的最大特色就是复方。

如果我们像别人一样去生产,那中药不成为中药,成植物药了。"

与会不少专家都认为,中药现代化"不能一味模仿别人,要坚持复方的路子,复方不是中药的末路,而是中药的优势,是中药的希望所在。只有这样,中药进军国际市场才能不仰人鼻息"。

中药现代化是否就是美国化?

有人把能否进入美国市场作为中药现代化的惟一目标,把能否被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作为中药科学性的标准,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曲解。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肖小河说,中药以药品的身份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国内药品市场如此巨大,面对加入 WTO的机遇,中药产品能牢牢把握国内医药市场并辐射到海外华人市场,也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另外,美国FDA对化学药和生物制药有很成熟的标准和审批制度,但对植物药和中药则不然。美国《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刚刚出笼,他们对植物药和中药新药的审评经验尚不及我国。

所以,把能否被FDA批准作为检验中药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准,实在是一个误区。即使中药以药品身份通过了美国认证,在当地的影响力一时也有限,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时间去打拼,到头来有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两头落空。

中药现代化何时远离炒作?

"现在有些企业动不动就说,他们的中药通过FDA认证,打入美国市场,其实这些都只是炒作。准确地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哪个中药以药品身份通过正式渠道进入美国市场,大多数所谓'打入美国市场'的产品都只是作为食品陈列在杂货柜台上。中药现代化,要的是踏实研究,增加投入,而不是炒作。"第一军医大学郑有顺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

曾经以"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王建华教授指出,现在不少人想借用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技术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愿望是好的,但毕竟基因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理论还只是一种假设,如果大家一味求新求异,把中药单纯看作是一棵植物从细胞水平、基因水平来研究,脱离中医药理论,不仅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很可能抹杀了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基因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当前我们更需要的其实是一些规律性的基础研究,这更现实,也更为迫切。"

浙江日报

200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