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药业航母抗得过跨国巨擘吗
近日,华源集团与上药集团重组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据知情者透露,8月8日,双方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签约仪式。这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史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联合重组方案。无疑,这一打造中国医药"航母"之举,意在对抗来自跨国大型制药公司的挑战。
跨国公司重新考虑中国医药市场进入战略
早就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跨国大型制药公司能转变销售战略、开拓分销体系的话,中国人买药方式的改变将为他们创造一个扩张市场的巨大机会。
麦肯锡咨询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药品监管部门将保留非处方药在商店出售的合法性,并允许更多的处方药在柜台出售,以便这些药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该报告分析,这一政策将使药店和其他零售店的销售额大幅度提高。
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这同样是个好消息。以前,中国所有的药物都只能根据处方开出;从1999年开始,有了非处方药的销售;而到了2001年,政府又允许非药店的柜台销售药物。政策的逐步放开,使得外商开始重新考虑他们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战略。而进入的最理想方式莫过于通过收购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行销自己的产品。
看重市场发展潜力的外商当然不会错过如此良机。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已是世界第七大药物市场。2000年的药物销售额达到93亿美元,而且这个市场正以11%的年增长率在增长。有人估计,2005年这一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155亿美元。目前,中国药物的总销售额中非药店的销售额只占5%,来自医院的仍然占70%。而在美国,几乎55%的药物来自于非药店,来自医院的销售额不到1%。
外商正着手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来控制国内上市公司,进而迅速摊开自己的生产营销网络。目前,国际上排名前20位的大型制药公司中已有18家通过合资设厂的方式进驻中国。一些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现阶段忙于"跑马圈地",占领流通渠道和终端,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而更是为了增加与外资谈判的砝码。
外资重组的重点在商业领域
作为目前仍是国内企业天下的医药商业分销市场,今后将受到跨国医药大公司的分割与控制。
与早就向外资开放的制药领域不同,一旦政策放开,以成本、效益为中心的外资医药企业自然最希望取得医药销售渠道。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其中涉及到医药的相关内容有五项: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关税;取消大型医疗器械进口的管制;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开放医疗服务。从2003年1月1日起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即允许外商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根据承诺,加入WTO时,可在5个经济特区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和青岛6个城市设立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在北京和上海,合资零售企业的数量各不超过4家,在其他4个城市数量不超过2家。加入3年内,取消对外资参与佣金及批发服务和零售服务的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取消对外资参与特许经营的所有限制。但是如果连锁店其分店数量超过30家,则不允许外资控股。加入后5年内取消对外资参与分销领域的所有限制。因此,外资重组,商业领域将成为重点。
华源上药重组,扭转"快艇对航母"局面?
世界跨国制药巨头纷纷觊觎中国医药市场,而且个个都想做老大。最近美国辉瑞公司的并购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医药行业来说,仅仅是一连串新的大公司购并重组好戏的序幕。有人预测,下一幕的主角就可能是葛兰素史克。据统计,目前超过50亿美元的医药企业购并案已有20多起,更有业内人士预言:到21世纪中期,全球前70家大型制药公司将合并到15家。随着全球医药产业集中度的迅速提高,对于实力原本弱小的中国医药企业来说,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尽快扭转国内"快艇对航母"局面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国家经贸委主管医药行业的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就曾明确表示,要加速医药流通改革,借鉴国外市场营销经验,通过联合、重组创造最好的效益,以"实现中国医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此次华源与上药的重组,据透露,是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按市场方式完成的,采取的是股权受让和增资相结合的方式。上药集团经审计后的资产约36.41亿元,股权受让价则按75%计算,华源集团从上海华谊和上海工投分别所占上药集团50%的股权中受让20%,以占上药集团总股本的40%,出资11亿元人民币,成为上海医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控股上药。同时,为夯实上海医药的资本金,华源、华谊和工投三方面再按4:3:3的比例对上药集团进行增资,增资额将达1.6667亿元。如果此方案顺利实施,原则上可以推测将使上海医药的资产得以优化,并为其保持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增强后劲。
然而,由于我们见过太多"舢板+舢板=航母"的重组故事,在地方政府的重组激情感召下,如何能在现有体制中真正做到"按市场方式联合、重组",增强重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恐怕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深层挑战。
作者:胡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