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之路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
入世后,医药企业的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这是全行业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历史上形成的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差距,是入世后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压力。面对现实,我们既要正视它,又要密切联系国情和企业实际,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之路。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三结合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是市场经济赋予医药企业的历史重任。全国6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约为销售收入的1%,仅仅相当于国外一家中小型制药公司的研发经费。诚然,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多数群众对医药费用的承受能力有关,与目前实行的“低水平、广覆盖”医疗保险政策相适应,尽管如此,着眼于未来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勒紧开支,努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尽量增加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这是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是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的需要。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不能关门单干,不论大小企业都要紧紧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分工合作,院校和科研所的优势是企业难以比拟的。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项目特点选择长期合作的技术后盾,当然也可以采用相互参股的方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等单位的多种形式的长期合作,先后申报了七项专利,获新药证书十二个,完成多项技术攻关,为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在“产、学、研”三结合过程中,也要主动争取利用国外科研资源,特别是发挥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积极性,让新技术、新产品早日扎根中国,重视发展与外国研发机构的合资合作,让外国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中国的临床医学优势、低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这几方面优势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为中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注入活力。
仿创结合,重点发展非专利药
“仿创结合”是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
模仿创新是全世界医药企业在药品研究开发中普遍采用的手段,是医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时的合理选择。
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药品研究与开发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完全仿制;第二步是模仿创新;第三步实现自主创新。目前我们医药产业总体上正处于第二步的起始阶段。我们所说的仿,不是抄袭,不是侵权,是合法的me—too。政府部门的责任是指导、帮助企业尊重知识产权并自主创新、对法律负责,严格、认真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
仿创结合有许多途径可走,例如,利用公知理论,对已知活性化合物进行“创新修饰”;搜集、研究、利用大量国外未来华申请的专利,抢先研究报批新药,如曲美一西布曲明就是成功的例子。再如追踪研究利用专利期限即过或已过,但市场生命力依然旺盛的产品来增加国内生产,这类药品数量繁多,市场潜力巨大。这几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决不是现成的或拿来可用的,依然需要做大量的技术创新。我们把这些药物统称为非专利药。需要说明的是,非专利药不等于没有专利,只是指在中国没得到专利授权,因而不能得到中国专利法的保护。非专利药物的开发过程包含许多创新的内容,绝不是简单地照人家的产品拿来模仿生产。因为一是利用公知理论,对已知活性组份的修饰、改造,这是我们自己的创造;二是对于未来华申请的专利,即使知道了其成分,那么要用自己研究的工艺条件、设备、检验方法等来完成产品开发,这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三是即使是产品专利到期了,那么可能仍有一系列工艺技术专利仍在有效保护,我们只能绕过去,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来,才能实现仿创结合。这样定位是和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行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仿创结合中的技术创新任务仍然是很重的。
据不完全统计,从现在起到2006年,全世界将有102个专利药陆续到期。国内医药企业需要提前准备、提前跟踪,进行技术攻关,工艺、设备、标准拟定及报批规则及相关资料,甚至于连该产品原来的销售渠道都要摸得一清二楚,工作提前做好,有的要以战略眼光提前几年做好,只待时间一到,就立即能够生产上市。在这方面,浙江华海制药厂、海正药业股份公司、厦门迈克化工公司等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中制药跨国公司结构调整的需要,成功地实现了向中国“转移生产”非专利药,并实现了优化成本,增加出口,提高效益的目标。
非专利药物是未来数十年间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主体,是今后若干年内中国绝大多数医药企业研发和生产的重点,我们必须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近年来,由于医疗费负担沉重,已成为各国政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即使在美国,非专利药在处方药市场的比重也急剧上升,由1984年占19%,上升到2000年的48%;而欧盟国家则达到了51%的市场份额。2001年美国FDA批准234个非专利药上市,而我国2001年批准的仿制药也只有488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非专利药依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我们的邻居印度的医药工业近年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化学原料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他们有二条经验值得学习:一是私营(包括股份制)制药企业近20年来迅猛发展,生机勃勃,现已占到全印度生产的55%—60%;二是主要生产非专利药物。据预测,到2005年全印度非专利药生产将是2000年的5倍!印度药厂为了拓展美国市场,首先在新泽西州收购了一家美国药厂,并向FDA申报了几个非专利药,如雷尼替丁等等,然后,委托自己在印度的工厂加工,并由新泽西工厂与纽约等地连锁店订立合同,使印度非专利药顺利地在美国销售。这个经验很适合中国企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
遵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们在自己的优势方面要下大力量巩固优势,如半合成青霉素系列产品及关键中间体氨苄、羟氨苄、6APA、7ADCA等;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及关键中间体头孢四、五、六号,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关键中间体、7ACA等;再如维生素类系列产品VC、VE、VB1、VB6、VH、VD3等,及其它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都是“有所为”的主要产品。
有分析说,中国有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在上述三大类数十个产品的生产中,中国不仅是大国而且要成为强国!在过去几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和企业都做了大量的投入,今年国家对40项医药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108项技术创新项目,又给予强有力支持,总投资约50亿元。但是,坦白的说,许多方面我们差距也是相当明显的,如诊断试剂、某些制剂设备、分析仪器和部分高、精、尖医疗器械等等,在这些方面采用国外的技术,走引进、消化、吸收并国产化的道路或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是最现实的对策。
重视传统中药的创新
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让中国人更满意、让外国人更接受”。中药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无止境的。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理论创新。
继承精华,发扬优势。传统中药的有效性已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现在广大群众要求是剂量更小,包装更优,服用更方便,更为速效和高效的中药;现代社会的医疗模式已由单纯治疗型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方向转变,给予“综合调理辨证施治”为突出特点的中药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继承和发扬前人留下的好的东西,又与时俱进,大胆地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是对传统中药发展的正确选择。
发挥中医药优势,是要把中医药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并充分吸收各个国家、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服务于中药的发展和现代化。中药国际化的程度是检验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我们必须用现代医药学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中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不能因为中药材成分复杂、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交互作用就更复杂,而目前难以立即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做出明确理论说明,因此就认为古方不能改动,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可以探索通过生物等效性实验和临床实践以及先进的检测手段,如指纹图谱等,进行研究和创新。
同时我们也要研究学习和接受国外关于天然药物理论,创造条件对一部分中成药按天然药物的理论和标准进行改进。用可靠的科学数据来证明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现代化要用数据说话,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本质及作用机制予以明确,对原药材、中间体、中成药建立起确保稳定与可控的质量标准体系。
我们主张用两个理论体系来适应两个市场的需求。即分别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药学理论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要。面对众多中医药理论探索和发展实践问题,应该允许大胆探索,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要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实践。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都应携起手来不遗余力地为中药发展创造条件。
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传统中药的创新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加快推进步伐。国家经贸委认真研究了当前中药发展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初步确定以下五方面为工作重点:积极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继续推进配方颗粒的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利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对传统名优中成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