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各路资本争食药品零售市场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各路资本争食药品零售市场

近日,记者在苏州采访时,苏州台商会会长王勋辉告诉记者,几十家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外资大药厂集体向国家卫生部和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政策,希望尽快投资建设自己的连锁药店,真正打开药品销售通路,其中,台资药企--中化药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家。

中化心仪连锁药店

王勋辉说,外资药企渴望打开药品销售通路的心情十分迫切。身为苏州台商会会长的王勋辉是中美合资中化药品有限公司(下称中化药品)的董事长,名字是"中美合资",实际上中化药品是一家台湾制药业的龙头老大--台湾中化药品公司1991年在祖国大陆的合资企业,中方合资伙伴是国家药监局属下的中国医药集团和苏州医药集团,台湾中化占大约88%的股权。因为当时台湾不允许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设厂,尤其是大企业。台湾中化在台湾制药业的领先地位,及其在台湾股市上大约26亿台币的股票市值都决定了它不可能直接在祖国大陆投资,于是,台湾中化就通过在美国的分公司转投资,曲线进入祖国大陆市场。王勋辉戏说自己"偷跑",但不偷跑不行,因为在此之前,国际上很多大的制药企业已经在中国大陆设厂了,中化再不来,祖国大陆市场就没有台商的份了。到1995年,台湾投审会正式批准了中化在祖国大陆投资,成为台湾股票上市的制药业中第一家获批的企业,此后,更多的同行尾随中化来祖国大陆投资建厂。王勋辉说,到目前为止,台湾制药业中,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已经进入祖国大陆市场了。

厂子建起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药品的终端销售。他说,台资企业和美国、日本等在祖国大陆投资的药厂不同,他们生产的药品不仅可以出口,也可以"回流"到母国,而台资企业就不行,因为两岸没有实现"三通",中化药品是不可以"回流"的,100%在祖国大陆市场销售。但因为祖国大陆药品流通领域政策的限制,外资制药企业不能设分厂,也不能开药店,销售成了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化药品这些年也没有赚到大钱,直到2001年才实现了收支平衡。

关于产品"回流"的问题,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市场部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说,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产品"回流"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这个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开拓这个市场,因此,终端销售渠道的建立是大家共同的追求,连锁药店谁都想开。

中美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伟强表示,制药企业建立连锁店,是出于重塑产业链条的战略考虑。对制药企业来说,建立连锁店其实就是掌控销售终端,也就拥有了市场的发言权,谁若能先行一步,占领终端领域并拥有消费者,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外资药企在努力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药企集体要政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自2000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首次取消了对跨省市开办医药连锁店限制以来,已先后向58家企业颁发了许可牌照。政策层面频频吹来的暖风,成为各路资本进军连锁药店的强大动力。目前,全国已有药品连锁企业400多家,连锁门店7800个。药品终端市场已经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圈地运动",外资企业眼看着市场被一块块瓜分,怎么能按捺住自己?

王勋辉说:"现在,我们这几十家外资药企成立了一个组织,在游说有关政府部门,努力争取建立连锁药店的政策早日出台。国家卫生部、药监局的领导说外资可以建连锁药店,只是目前如何建,以什么方式建,还没有具体的法规出来。"

王勋辉说,祖国大陆开放药品流通领域大概还有半年的时间,虽然说时间不算长,但市场不等人呀。他还告诉记者,在祖国大陆的一些城市,如上海市,有政策规定,外资可以采取加盟的方式进入药店,不少外资企业已经这样进入了,但中化不想以加盟的方式进去,毕竟,那种方式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中化希望自己独资建药店,自己掌控管理权。

在建立药店方面,上海施贵宝去年走了一个漂亮的"曲线":深圳海王星辰药店和柯达胶片合作,让柯达进入药店的时候,上海施贵宝就傍上了柯达,只要顾客在海王药店购买柯达胶卷就可以获赠上海施贵宝一合某种药品。当时,上海施贵宝副总经理陈永善就告诉本刊记者,他们是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扩大上海施贵宝,扩大市场销售。可见,外资药企在终端市场销售上是如何挖空心思的。

王勋辉说,在祖国大陆,药品销售正遭遇困境,上帝已经给我们关上了两扇门,只留下了一扇窗。这两扇门是:祖国大陆政府大规模药品限价、医院公开招标采购,使过去药企主要依靠给医生回扣的手段攻入医院市场的大门关闭了;国家规定医药企业每年药品广告费用不超过销售额2%的比例限制和处方药禁止在公众传媒刊播广告使企业靠广告营销的大门也关闭了。企业走惯了的两扇门关闭后,就必须要找第三条路。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一扇窗,那就是轰炸产品的终端市场,在零售药店里争市场。

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医药行业零售毛利通常在25%以上,我国基本上在26%至28%之间,高的甚至达40%。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用药市场潜力巨大,人均10美元/年的用药水平与国际水平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分析认为,中国人药品消费年增长率可达15%--30%。

更富"革命"性意义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医保制度全面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医药分家是个必然的趋势,医院药品零售所占的份额会因此有所下降,而下降的份额自然便由药品零售业占有。专家预计,在未来5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可望达到600亿元,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OTC(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

国内连锁药店市场瓜分情况

据了解,目前进入连锁药店的有传统的国有医药批零企业,有大型制药企业,还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和其他行业资本。尽管背景不同,但都是大手笔,志在必得。

三九集团矢志以13亿元打造连锁药店,誓言3年建立8000家;

上海华源集团计划投资至少10亿元,首先覆盖上海、北京、广州和抚顺四个城市,预计年底可达700家,以后每年以1000家的速度扩张;

丽珠集团拟在5年内投入2到3亿元资金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并组建了珠海丽珠药房连锁经营有限公司,采取特许加盟和中外合作方式,目标设立近1000家;

北京同仁堂集团计划在2005年前开设600家零售药店,其中400家将通过加盟及专柜形式设立;

深圳一致、海王星辰早已宣布了"1000家"的扩张战略,只是前者的时间表是一到两年,后者为5年,锁定在连锁药店上的资本估计已达上百亿。

新华鲁抗从去年5月成立到现在,连锁门店数已达到近150家,销售额近亿元。如此的成就得益于新华鲁抗"产权改革"下资本运作的推动:对下属药店进行拍卖,转让其中49%的产权,社会个人拥有药店的经营权、用人权和"新华鲁抗"品牌的使用权。业内人士对此评价认为,这是零售连锁药店对经营和融资模式的有益探索。

上海复星实业除了常规收购、特许加盟等之外,还别具一格地走工商联合路子,采取"零售药店与普通商业企业合作"的形式,与拥有1000多个连锁网点、国内最大的超市经营公司联华超市联姻,合资组建了上海联华复星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依托联华超市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及经营网点,发展医药连锁经营,开设柜中柜、店中店。

作者:韩剑琴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