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WHO启动传统医学全球战略跨国巨头蜂拥中国掘金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WHO启动传统医学全球战略 跨国巨头蜂拥中国掘金

今年3月,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HO(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在此之后,葛兰素史克、辉瑞、默克等声名显赫的跨国化学药制造商们立刻掉转船头加入了它们曾经不屑一顾的传统医药尤其是天然药物研发、生产阵营,开始了在传统医药领域的掘金征程。

西药制造巨头瞄准中草药市场

在美国、欧洲等地,中药不能作为药品而是被当成食补品来销售,中医等传统医学的治疗被当成西药治疗的替代疗法,和熏香疗法、音乐疗法归为一类,登不了"大雅之堂"。但目前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曾经孤傲无比的化学药商葛兰素史克、辉瑞、默克等声名显赫的跨国巨头们终于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在曾经不屑一顾的传统医药尤其是天然药物研发、生产阵营里,他们开始加快掘金的征程。葛兰素史克大中国区总裁夏德康向记者证实:目前已经投入巨资在中医药领域与中国科研部门展开合作。

一股风向已经发生逆转: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医学与以针灸、银杏叶为主的传统医学两大尖锐对立阵营,已开始出现互相渗透的缓和迹象,并携手合作。这种迹象另一突出表现是,向来对传统医药拒之门外的美国政府最近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将拨款2.2亿美元开展替代性医药的研究和培训,其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对天然药物尤其是中国中药的研究。据IMS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目前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国际上申请的中药及其他植物药专利数量在急剧上升,去年达到3万件以上。这些西方医药巨头们,在新世纪来临之初就已悄悄调整方向,并潜入传统医药大国--中国。

5月下旬,法国第四大私人集团企业博福-益普生集团总裁白兰格首次亚洲之行第一站就选择了中国,并同时宣布了一项重要计划:在华打造一个以天然药物为主的医药集团,借助中国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建成亚洲天然药物生产基地。此前,博福-益普生制药在华投资已经达到2亿元人民币。

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有着70多年历史,去年全球销售收入7.04亿欧元,近年在传统的天然药物上尝到了大甜头,尤其是从黏土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治疗儿童腹泻药思密达和从银杏叶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的药物达纳康,在去年其全部产品销售额中占据着34.8%的份额。而思密达去年在华一举夺取全国同类药品20%的市场份额。白兰格对记者表示,"未来将以资产兼并的方式,对适合我们需要的中药企业进行收购,加快在华发展步伐"。

无独有偶,6月上旬,以通信和石化见长的全球500强之一、韩国第三大跨国公司SK也宣布进军中国中医药行业。SK株式会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泰源向记者透露,早在一年前,SK就开始试探性的与中国中医药界进行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2001年8月SK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直属广安门医院的共同对筛选天然药物中的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已经有了新发现",目前正展开紧密的研发。

其实SK过去研发的治疗高血压的银杏叶提取药物年销售额达到1300万美元,超过中国同类最好企业。崔泰源的想法是,"把世界先进的技术,比如基因研发技术输入中国,然后在中国丰富的天然药物中研制出新药再推向世界。"

像白兰格和崔泰源此等想法和举措的已越来越多,改变了过去跨国药业公司投资西药的惯性。如今,从西方到东南亚,从化学药品制造商到传统的草药企业,不仅都跑到传统医药大国中国市场来掘金,并不约而同地把触角纷纷伸向天然药物,尤其是今年,渐成燎原之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不仅仅缘于天然药物市场的复苏,更主要的是,今年WHO在全球启动一项传统医学发展战略,把传统医学推到所未有的高度。

WHO启动传统医学全球战略

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于日内瓦举行之时提出了发展传统医学全球战略。据了解,这是WHO历史上专门针对传统医学第一次提出的发展战略。

"今年WHO的态度使我看到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希望",参与了此次大会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WHO启动的传统医学全球战略不仅仅从正面提高了传统医学的地位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更主要的是给像中医中药这些传统医药从侧面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必要"。

这份题为《2002~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的战略》的报告说,世界传统医学治疗市场每年达到600亿美元,而且仍在不断增长。80%的非洲人求助于传统医学,而在中国、朝鲜、韩国和越南,传统医学已完全进入医疗健康体系。

据报告统计:70%的加拿大人、49%的法国人、48%的澳大利亚人、42%的美国人和31%的比利时人至少接受过一次传统医学的治疗。在德国,77%的医疗单位建议病人用针灸治疗疼痛。报告说,针灸师在欧洲有1.5万名,在亚洲有5万名,而在美国则有12万名。看来就是在发达国家,传统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之前,WHO同时在全球战略框架下拟订了另一份细化的《WHO西太平洋区域传统医学地区战略草案》,并明确提出了7大战略目标。有意思的是,该草案针对区域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蒙古、菲律宾、新加坡和所罗门群岛等14个国家和地区。WHO的意图很明显,要想让从来没有过传统医学习惯的西方主流社会接受传统医学。这份草案拟订的该区域2001年至2010年战略目标中,大部分直指当地政府:为传统医学制定国家政策;提高公众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和了解;评估传统医学的潜在经济点;建立适当的传统医学标准;鼓励和加强传统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尊重传统医学文化的整体性;制定保护和保存健康资源的政策。

任德权介绍,此次大会还历史性地组织了一个专门研讨传统医学和医药的分会,"我认为WHO如此花力气来向全球推介传统医学和医药,以官方身份对此进行了权威定"。

中国实施复兴中医药产业计划

WHO今年对传统医学空前公开支持,可以说是传统医药复兴的开始。

WHO今天的举措同样是顺应发展潮流的需要。因为至今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西方国家开始显示对天然药物偏爱。一项统计表明,目前由天然药物制成的药剂已占全球药品市场的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00多亿美元。

与WHO相呼应,今年南非政府颁布第R23128号文件,准许中成药进入南非市场,这在全世界美、欧、非洲各国尚属于首次。注册登记日期为从2002年2月22日至8月22日为期6个月。如果登记后并通过审查成功,则意味着这些中成药可以进入南非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6个国家合法销售。这是传统医药的又一场胜利。但现在,国内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面对蜂拥而至跨国企业是展开激烈竞争还是选择合作,如何竞争或合作;二是自身如何提高和发展,突破周边国家的崛起和封锁。

目前,境外已有40多个天然药物品种在我国注册。国外制药公司趁机而入,依靠他们的先进技术、雄厚资金、科学管理挤进中国市场。不可否认,这些对我国的中药企业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但是,盲目排外显然不是明智选择。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按照该司的策略方针是,有条件的科研、医疗、教学机构和中药企业可以在海外建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也可以项目为纽带,组建联合实验室;支持中医药企业包括民营中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和鼓励国内中医药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基地,建立国际中医药科技市场信息网络;有条件的省市可建立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对中医药科技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双边或多边实质性科技合作奠定基础;促进民间中医药学术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合作水平。

目前,中国内地中医药"老大"的地位不断受到周边的挑战。外有日本、韩国的挤压,内有香港和台湾的崛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1998年提出:今后10年拟将香港建成"国际中药港"。台湾地区拟投入80亿-120亿新台币(3亿-5亿美元)在几年内加速开发新制剂,目标直取2006年之前的"传统中医药中心"。

沈司长强调:"从政府到企业,从上至下,要形成合力之势面对挑战",这种合力之势开始出现好的苗头。6月16日,北京市347家医疗机构使用的心脑血管、抗肿瘤类药品及清热剂中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正式开标,这三大类药品均为首次列入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招标范围。牛黄上清丸、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水等56种清热剂中成药被第一次纳入招标采购目录,为北京地区大规模的中成药招标奠定基础。

对于时下业界还在为中医药是否搞现代化的争论不休,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站出来发话,中医药要贴上全球通行证,必须走现代化。于的观点与当前国家政府的政策导向相吻合。2002年3月7日,科技部正式启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全国将有224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参加这一为期两年、总投资达6.8亿元的重要研究。对指纹图谱、大孔吸附树脂等5种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及冬虫夏草、肉苁蓉、新疆紫草等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中风病急性期、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等11种重大难治疾病的中医药诊疗研究、创新中药研究开发能力建设、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化战略研究等四方面展开研究。该项目目前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