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定位及有关统计问题的探讨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定位及有关统计问题的探讨

一、健康,卫生保健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论论述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新的发展思想体系,包含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也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即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健康作为人类基本需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健康投资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构成的社会卫生保健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社会设施和支撑系统;它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健康的涵义广泛,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物质、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而不只是没有疾病且身体强壮”。人类健康的涵义是指涵盖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多因素内容所构成的完好状态。人类健康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为改进人类生活条件,增进健康水平提供了必要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改善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条件;而社会化卫生保健体系建设则是联结二者,形成共轭效应的纽带。

2、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割裂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的辨证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环境和人民健康状况的恶化。而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健康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健康就是财富。《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在1999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资本和贸易的全球化,而且更要追求对所有人类健康和才能发挥机会均等的全球目标”。《21世纪议程》全面论述了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健康最终取决于成功地处理自然、精神、生物和经济/社会环境间相作用的能力”的辨证关系,将“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和建立“基本保健系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3、可持续发展观阐释了“健康与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的改善相互关联”,生态系统健康为人类健康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环境恶化“对人类健康有直接的不利影响”,“人民健康和福利便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保存和保护资源的环境政策,必须切实考虑到依靠这些资源谋生的人”;环境保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架设了桥梁,具有人本化特征,它的重要、直接的目的之一是“增进人类健康”(见《21世纪议程》第6章“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第16章“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

4、贫困化不是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贫困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问题”(《21世纪议程》在第3章“消除贫困”),其中人的健康与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贫困恶化了人们生活质量,造成健康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人们健康状况的恶化加重贫困化程度,是消除贫困的羁绊。因此,“使穷人能得到可持续生计”也包括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状况。《人类发展报告,1994》曾对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作出深刻论述:“假如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将有什么实在意义的话,全球贫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必须细加分析。那些为日常生计而苦斗的极端贫困者,往往缺少避免造成环境退化的资源。在一些贫困社会,真正危险的并不是生活质量---而是生活本身”,“通过改善穷人的医疗保健、教育和营养状况,从而重新调整对穷人的资源配置---这件事情不仅仅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因为这样做增强了穷人们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潜能”。

5、社会卫生保健体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网。它不仅包括“建立卫生基础设施、监测和规划系统”,对“传统的预防知识和医疗办法”和“环境卫生”进行研究,也包括“建立一套人人可以享受的有效的初级保健和产妇保健制度”,“确保基本保健系统的有步骤发展和有效运行”制度体系。边缘人口、脆弱人群和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始终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立人人可以享受的保健系统,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确保医疗社会公平,使所有社会成员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基本社会条件(《21世纪议程》第6章“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第3章“消除贫困”)。

6、卫生保健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免疫分支系统。因此,健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对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卫生医疗体制变革是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动力。政府、社会所有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是保证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定位

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卫生保健占据何等地位,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传统经济学和现行产业分类方法,将卫生保健置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次要地位,现行统计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卫生保健的真实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英国学者P.伊金斯曾在《生存经济学》中指出“新经济学把人看作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发展卫生事业,创造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说是一种资本投资和对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的开发,这正是新经济学绝对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思想精髓所在,它认为创造财富应包括发展卫生事业”。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观重视卫生保健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格局中,重新审视、评价卫生保健的地位、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统经济学和产业分类,将卫生医疗划归非物质服务部门,置于比较低的产业层次上。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着眼于物质生产,将卫生保健划归非物质部门,被排除在产业部门之外。虽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联合国《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标准将卫生医疗作为服务产业部门,但是几经变动,也始终被置于次要位次上。1958年和1968年联合国公布产业划分标准将所有产业分为九大类:农、林、牧、渔业;矿产业;制造业;建筑业;水、电、煤气和城市排污;商业;交通、仓储和通讯业;服务业;其它。卫生医疗则隶属于“其它”的小类,具体来说,卫生(编号92)指公共卫生服务;社会社区服务(编号93)包括教育、科研、医疗、福利、宗教和各种社会团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保健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联合国1990年公布第三版《经济活动的标准产业分类》,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类产业,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7个,将医疗从“社会社区服务”分离出来,把“医疗及相关社会服务”提升为一级产业:反映出服务业及卫生医疗业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然而卫生所隶属位次仍然靠后。

传统产业分类标准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没有充分展示出卫生保健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传统产业分类是“把作为活动的重要产品的货物或服务的性质”,“货物的用途以及生产的投入、过程和技术”,“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以生产类型和供给导向作为产业划分依据;而不是从人类基本需要出发。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卫生经济学形成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对卫生保健的传统观念,但是,仍没有从人类基本需要的高度上认识卫生保健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思想,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条件,也是人类一切活动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作为维系、增进人类健康的卫生保健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1、健康与食、衣、住、行一样,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生理需要,其健康状况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含因素和判定标准。人们所从事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效应都将体现在包括人的健康水平在内的生活质量上;作为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卫生保健,是满足人类健康需要的一种社会性基础性活动,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免疫的分支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起到保障、枢纽的作用。

2、人类自身不仅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由教育、卫生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而形成人的能力的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的一种资本,健康是构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在因素。卫生保健投入并非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健康投资。

3、“健康就是财富”,作为维护、增进人类健康的卫生保健活动与其它人类有益劳动一样,也在创造着价值和财富。

4、社会合理、充足的供给与需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二个杠杆,而人的健康需求则是决定社会供给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导向标。人类社会的“投入---产出”关系不仅局限于生产领域,并且囊括整个人类活动过程;而卫生保健作为维系、增进人类健康的活动,则是将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纳入整个人类活动“投入(供给∈消费)---产出(消费∈供给)→再投入(消费∈供给)---产出(供给∈消费)”大链条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投入---产出过程中,卫生保健的消费和需求因时间变化在不同的区间内不断变换着主导位置,由此推动着社会卫生保健的发展。卫生保健活动的直接效益是增进人类健康,进而又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这种关系并非是一种线性叠加关系,而是非线性的辐射、耦合作用关系。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卫生保健的社会、经济功能、作用日益凸现。在现代社会里,卫生保健部门是高科技产业,它吸收、凝聚、应用着现代科技最新成果,是一个高投入产业;它向社会输送着健康人力资本,并诱导、促进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