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克隆产业化还很远
12头怀上克隆胚胎的母牛在山东曹县临产,消息引得国内媒体高度关注,新浪网上已经有几十篇有关的报道,而十几家媒体的记者还在曹县充满期待地静候佳音。
这一消息的“兴奋点”有以下几点,一是这次的克隆胚胎全部“本土化”;二是实现了“批量化”;三是如果实验成功,则意味着克隆技术已经有望进入“产业化”。有了这样几点,这一消息当然令人鼓舞。
但是,喜讯越是惊人,媒体在报道时,越是应该冷静,因为事情越是惊人,往往越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难测的前景,媒体有责任以冷静而科学的态度,向读者提供客观、全面、准确的信息,使公众能够据此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媒体引述主持实验专家的话,称一枚克隆胚胎的成本只有100元,大大低于一般的胚胎生产成本。从已经披露的信息判断,以生产克隆胚胎的“原料”进行成本核算,上述计算结果并无不实之处。但如果考虑到克隆繁殖过程中的低受孕率、高流产率及小牛出生后难以预计的成活率,则克隆繁殖技术的综合成本尚无法与传统繁殖技术之间进行科学的对比。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各种克隆动物的实验屡获成功,但到目前为止,克隆技术的可靠性尚未最终证实,其潜在的不确定性甚至危险性也未彻底排除。不久前,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罹患关节炎,就再次引起科学家对克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基因缺陷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十几只即将降生的克隆牛,就断言克隆技术产业化的到来,似乎过于草率。至于放言“一个批量生产、初具规模的克隆牛工厂可能不久就将在曹县产生”,就更是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依据的浪漫畅想。
12头代孕母牛的临产,确实进一步描画出克隆技术的美好前景,而前景能否转化为美好的现实,要随着小牛的降生、成活、成长,才能逐步得到验证。而这个过程,需要科学家、企业和媒体,一同等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有这样的耐心吗?
摘自:《北京青年报》
200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