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关于治疗性克隆人的思考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关于治疗性克隆人的思考

我要克隆一个儿子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所所长、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裴埋涛向记者讲述了上面那个真实的故事:今年2月份,一对来自江西小镇的夫妇,走进裴雪涛教授的办公室,长跪不起,只希望能克隆他们的儿子。提起刚刚死去一个多月的儿子,夫妇二人悲恸欲绝,精神支柱似乎都要随惟一爱子的逝去而崩溃。这时,他们看到当地报纸有关裴雪涛教授进行克隆器官研究的报道,他们仿佛看到了生命中的亮点:孩子刚死了一个月,又是土葬,为什么不能再克隆一个儿子?于是他们来到北京。

面对巨大的伤痛和希望。仿佛离中国人很遥远的“克隆人问题”一下子摆到了裴雪涛教授面前。虽然经过耐心地解释,夫妇两人失望地回去了,但这个问题却引起了裴教授的思想。“他们因为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想要克隆自己的儿子。但是,克隆人一方面伦理上讲是坚决禁止的,另一方面在技术上还远远不成熟。事情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随着4年前“多利”小羊的诞生,克隆技术走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最近,意大利著名的胚胎学家西弗里诺·安蒂诺里医生宣布人类首次克隆人实验将于今年11月举行,通过克隆胚胎帮助不孕夫妇。但是对于克隆人,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不加约束,它将引起巨大的社会伦理与哲学问题,对神经经济和政治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两性结合是人类的天性,保证了人类基因的多样化,对整体人类的生存有利,而克隆技术则将使人类基因单一地遗传下去,导致人种退化、基因突变、新型病毒出现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郭振泉教授说,有些研究表明在自然繁殖的情况下,胚胎出现基因异常的比例不足1%,试管繁殖条件下出现基因异常的比例是15%,而在克隆繁殖时异常比例超过了40%。

如果克隆出的婴儿畸形,或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力缺损等病症,那么对不孕夫妇或者希望弥补丧子之痛的人们来说,悲剧将再次发生。

保护诞生的人类还是保护胚胎生命

一些科学家认为,克隆研究应该被区分为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两种。生殖性克隆即复制人;治疗性克隆主要是通过有限地发展克隆人类胚胎技术,获得胚胎干细胞,用于培养组织和器官等医学研究。

干细胞,意为人体各种细胞的起源细胞。从理伦上说,它能够发育成身体210种器官中的任何一种。

但是,由于涉及到人类的初始形态——胚胎,于是出现了激烈的争论。7月3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激烈的辩论,通过了全面禁止克隆人的研究。获得通过的韦尔登方案,不仅禁止克隆人的尝试,而且还禁止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医学研究。8月9日,事情峰回路转,布什总统宣布联邦政府将有限度地支持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美国政府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从全面反对转向了谨慎的支持。

胚胎干细胞的争议在于,多数人认为胚胎的惟一目的是孕育生命,但现在科学家们却破坏胚胎并提取斯康辛大学生物道德学家阿尔塔·沙罗(Alta Charo)一语中的:“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争论点在于,如何可保护已经诞生的人类和保护胚胎生命之间取得平衡。”

界限只在一线间

在我国,由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盛惠珍、曹谊林教授和上海市转基因研究中心成国祥博士共同主持的《治疗性克隆》课题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他们已经把病人的体细胞移到去核的卵母细胞,并经一系列处理发育至胚囊取得成功。他们的整体目标是利用胚囊建立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成特定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软骨、膀胱、肝脏、肾脏等,再将这些组织或器官移殖到病人的身上。

随着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日渐重视,伦理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据记者了解,中国南方基因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部,协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等已开始起草一部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预计不久将会正式出台。虽然准则尚未最后定稿,但参与撰写的顾问组组长,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教研究主任陈仁彪教授向记者透露了以下几点原则性意见:

一、根据中国的情况,对于生殖性克隆,即复制人是坚决禁止的。我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是不赞成、不允许、不接受。

二、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胚胎来源主要应该通过辅助性生殖渠道获得。如试管里受精发育的胚胎中没有被选择进入子宫的,以及其他废而不明的胚胎;

三、对于应用与研究的胚胎,将严格按照有关国家规定,禁止使用超过14天的胚胎(胚胎发育超过14天就形成立体结构,可以被视为生命),绝对维护生命的尊严。

陈仁彪教授对记者说,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也是克隆人的第一步。克隆研究是把双刃剑,对此应该有伦理学方面的充分研究和探讨,不应该再重蹈核能变成核武器的覆辙。

应用于人慎之又慎

在人造子宫的液体里,一个无头的人的克隆体在生长,它身体上的器官将用于器官移植。这一情景并不是科幻或者恐怖电影的想像而有可能成为真实的情景。3年前,美国一位科学家宣布要进行上面的试验。他的灵感来自著名的“无头青蛙”试验。

1997年10月,英国巴斯大学生物学教授斯莱克(Jonathan Slack)博士报告,他和他的同事们对蛙胚胎的某些基因作了一些校正,以抑制蝌蚪头、躯干和尾的发育,结果得到了一只无头活蛙。他们表示,这些相同的基因在蛙和人身上表现出相同的功能。斯莱克说他“不是培养整个胚胎,而是通过遗传设计来抑制胚胎其他部位的生长,培养所需要的人体部件,加上心脏和血液循环”。

这多少让公众感到恐怖的一幕,将有可能不会发生。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适当的环境中,诱导出器官细胞,继而克隆出人体器官,并希望最终克隆出心脏、肝脏等复杂器官。而不必先克隆出一个人,让其发育,再攫取它的器官。

辩论虽然在继续,利用胚胎干细胞以及其他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目前的克隆技术从患者细胞培育出的新组织也一样会存在的缺陷,并不适用于治疗。

长期从事干细胞研究的丁明教授和裴雪涛教授认为,这一研究结果提醒人们“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人体要慎而又慎”。对于国内目前开展的治疗性克隆临床研究,他们认为不够规范,相关的法规也没有健全。“临床准入谁来负责,谁来批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健康之友

200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