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改变定价规则或能激活市场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改变定价规则或能激活市场

2005.08.09

大丰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新一轮药品降价消息传出两个多月,这不仅让制药商、经销商神经紧绷,也使药品终端担心一些药品降价后利润会十分微小。随后有消息传来,重庆市数家抗生素企业表示,如果传说中60%的降价儿度成为事实,他们将停止生产部分低价抗生素产品。

事实上,药品降价导致药品停产并不鲜见,头孢类抗生素可能是最主要的退市品种。如头孢曲松钠为治疗淋病的特效抗生素,目前几乎没有药厂愿意生产,医院里也找不到该药品,只能用替代品,而替代品价格是头孢曲松钠的几倍。如此看来,头孢曲松钠的政策性降价无论是对制药商、经销商,还是对消费者,对医院都无任何实际好处。相反,医生再也开不出价格低廉的头孢曲松钠,患者再也买不到这一产品,而为了治病,他们要支付更高的治疗费用,这与“降价是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初衷正好相反。

自1997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7次对药品进行降价,近年来降价品种主要涉及抗生素,许多抗生素生产厂家几无利润可言,已经很难“有幸”被列入“暴利行业”;今年第一季度,丽珠集团净利润同比增幅下降了38.7%,华北制药厂净利润同比增幅竟然下降了141.18%。据上海医药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1~5月,上海制药企业亏损面达到30%。

笔者了解到,重庆药友制药生产一种注射用维生素,产品占国内市场60%的份额,但该企业表示,如果再次降价,他们对这一产品将选择退出市场。那么,谁又来填补这一空缺,而且能够使消费者从中获得更大的优惠呢?

目前我国人均年医疗费用大概是500多元,但医药费用的增长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且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和物价上涨幅度,群众用药负担沉重。要剔除群众用药负担沉重“沉疴”,显然可以选择多种方式,17次药品降价没能大幅减轻群众负担已经证明降价方式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甚至还会拖累中国医疗产业,非明智之举。

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是,医疗体制问题才是困扰药品流通、影响药品价格的根源,而医疗体制同样弊病丛生,要根本改观谈何容易?笔者以为,日前对大部分药品,应有选择、有步骤地放开价格,激活销售市场,以市场竞争建立药品销售价格新体系。这样,那些肆意抬高药品价格愚弄老百姓的制药商和经销商,最终必将被老百姓所抛弃。笔者认为,对药品价格放开后会导致用药负担加剧的担心全无必要。同时,为避免某些品种从市场上消失,可以对这些品种实行“政府指导价”,引导企业生产;对国家管制的一些特殊药品,则实行“政府定价”,以确保群众用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