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2005.06.27

作者:颜景策黄小蕙谢文军

当前,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日益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在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的拉动下,一场以发展生物产业(BI)、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BE)、确保国家安全(BS)为内容的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预测,这场产业革命将是历史上任何一

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不可比拟的。

一、生物产业的鲜明特征

生物产业至少将在六个方面显现出鲜明特征:

特征一,创造社会财富

生物技术是高科技、高效益产业,它将不断创造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如,一条基因可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基因药物可治疗几千种基因病症,一个重组蛋白质药物可创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财富。

特征二,资源永续循环

生物技术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可再生,无污染,良性循环,永续利用,走生物资源——生物制作——生物食品(药品)——生命健康之路。不断开辟生物产业新领域,有利于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征三,普惠人类健康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从根本上阐明重大疾病机理,揭示各种疑难病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途径;根据基因图谱,将可预测出某种疾病潜在发展的可能,提供预防、治疗的措施和手段;运用组织器官工程、干细胞技术、生物纳米技术和克隆技术,可以促进制药工业发展,加快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开创“再生医学”新时代,为全面提升人类生活、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开辟广阔天地。

特征四,促进农业革命

生物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殖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变革,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强化农产品的营养功能;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和环境污染,加强对污染土壤的修复。生物技术还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打破农业与工业的界限,实现“农业工业化”、“工业农业化”,为农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开辟新门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特征五,推动工业变革

用生物技术变革传统的工业生产工艺技术,比如用生物过滤替代传统采矿方法,用纸浆生物过滤替代传统造纸技术,用基因重组、细胞融合技术生产化工原料和产品,用生物材料发展制造业、医药业、建筑业、信息业、包装业,用生物技术改造废气、废水、废渣,变废为“宝”。所有这一切,将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催生和带动一系列新产业群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减少消耗,减轻污染,降低成本。

特征六,有利于国家安全

应该看到,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生化武器与其他武器相比,具有造价低、隐秘性强、破坏性大、危害性长等特点。生物战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战争的方式,给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造成全面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抢占战略技术领域制高点,用以防范生物恐怖活动,遏制生物战,已成为21世纪确保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二、国外发展生物产业的新动向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许多国家将发展生物经济作为“强国”战略,制定发展规划,调整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政府预算,鼓励社会投资,引导企业联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美国为了保持它在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先地位,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和产业组织体系,每年投入生物技术研发的经费达380多亿美元;为防范生化恐怖袭击,制定了耗资70亿美元、为期10年的“生物盾”计划;为发展生物质能产业,规划到2020年,生物燃料将取代10%的燃料油消费,2050年达到50%。

欧盟制订了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措施,提出挖掘和发挥自身潜力和优势,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地区和产业群联合,促进知识、技术流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决心用10年时间超过美国。

日本大幅度增加政府对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争使日本生物技术研究水平领先世界,把生物产业建设成为仅次于汽车和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

许多生物技术实力并不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看到生物产业资源依赖性强、技术依赖性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性强、市场垄断性差的特点和对综合国力的有力促进,也决心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生物产业具有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

(一)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

据统计,我国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种数的10%和14%;药用植物有12800多种,牧草4200多种,经济树1000种以上,陆地生态系统599类,已知脊椎动物667种、种子植物17300多种、真核微生物2000多种,其品种和数量之多,在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我国是发展生物产业、生物经济的“宝贵资源库”。

(二)源远流长的中医药理论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以“天人合一”、辩证治疗和简、便、验、廉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仅秘方、验方就达30余万首,药典记载的有6万多首,与埃及、罗马、印度一起构成人类历史上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这四大医药体系中,只有我国的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泛,疗效最突出。

(三)研发能力雄厚,制造实力较强

我国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很大,不少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居世界首位,如水稻基因组研究居世界第一,超级杂交水稻900公斤/亩,全球独一无二,发明家袁隆平被誉为“国际杂交水稻之父”;基因组测序能力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之一;生物芯片、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蛋白质解析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自主原创的基因治疗药品重组腺病毒-p53抗癌注射液进入试生产阶段;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抗虫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35种。全国现有生物企业7300家,其中现代生物企业2800家。

(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市场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多样性需求持续增长,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医药生产年均递增率20%以上,1980-2003年,销售量增长25倍。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3.5-4.3万亿元,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生物医药市场。

(五)国际环境越来越好

以天然生态、无污染药材制成的生物中成药、保健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的中医疗法,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新潮的兴起,疾病谱的变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崇尚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准许开设中医诊所,保护中医师行医。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世界12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的各种中医药机构、中医诊所达1万多个,国际市场植物药销售额达170多亿美元,并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好。

(六)国内市场环境优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日臻完善,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16大以来,生物产业方兴未艾,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山东、长春等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专业化水平较高、产业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型企业集团。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中央10部委聚集一批科学家、专家、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正在制订生物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和政策,使我国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生物产业发展。

但也应承认,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全国生物技术企业年销售额还不及美国一家大公司多;有的政府部门还没有把生物产业摆到战略地位,投入不足,政策不配套、不落实;有的政府官员对基层发明创造缺乏热情;有的地区设置壁垒,分割市场,保护落后;有的企业只想当“鸡头”不愿做“牛尾”,资源整合不起来,致使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原创品牌少,缺乏竞争力。

四、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正向纵深发展,生物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处于孕育期,国际分工和力量对比新格局正在重构中,市场垄断和产业壁垒相对较弱。这种情势,有利于我国发挥生物产业后发优势。我们绝不能再重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