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3中国医药经济关键词2004走向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2003中国医药经济关键词2004走向

每一年都有值得记忆的理由,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做历史的亲历者是幸运而令人兴奋的。 每一年的社会经济业态都有一些关键词,属于医药行业的2003年,我们用六大关键词梳理整个市场。 这些关键词,在2004年,是否关键?

GMP、GSP刚刚推行的时候,有人说这是中国制药企业在找死。不用去笑话当初讲这些话的人,他们已经脸红了。 怎样表述“两G”认证,我们认为它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过的一道“坎”!

为了全力以赴跨过这道坎,大量资金往里投,大批人马围着转。通过的企业固然欢天喜地,然而,据SFDA统计,截至2003年11月,全国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只有2200多家企业的单体车间或整体车间通过了GMP认证。 到2003年年底,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的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和大、中型零售企业必须实施GSP改造并完成GSP认证工作。2004年年底以前,全国药品经营企业的GSP改造和GSP认证工作将全面结束。据SFDA最新统计,截至2003年11月,已有1058家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通过了GSP认证。 对于那些成功跨过“两G”门槛的企业而言,可以昂首阔步迈进2004年了。可是,至今仍在“两G”大门前徘徊或者距之甚远的企业,日子就过得没那么潇洒了。SFDA早已明文规定:GMP认证的大限是2004年6月30日,未过认证的生产企业在此大限后必须乖乖停工;已进行GMP改造且已经当地药监部门审查后上报SFDA备案的企业,于2004年底也必须跨过GMP门槛。对于药品经营企业,2004年也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年关:所有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在年底前通过GSP认证。

转型

2003年,药品流通领域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批以快批为主营业务的批发企业大放异彩;二是一批平价药店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如果把药品流通领域比作江湖,湖北九州通、长沙双鹤等一批崛起的新生力量无疑是江湖上人气最旺的快刀手。其出手只有一招“现款现货”,但这一招已包括了“提交订单、交货、回款”诸般变化,优点在于一气呵成,攻如闪电,退若脱兔,没有“死单”、“死帐”等破绽。 如果把药品流通领域比作海洋,平价药店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航空母舰”。其排水量大,所到之处,其他船只无不被其掀起的巨浪颠簸得摇摇晃晃。更令人畏惧的是它拥有的强大火力,“降价45%”的大型重炮甚至可以一炮就把对手打入冰冷的海底。于是,一场建造“航空母舰”的军事竞赛从此展开。 可以预测,未来的江湖将会涌现更多的快刀手,也许武林有一天会成为快刀手的天下。但令武林前辈欣慰的是,快刀手必须具备“深厚的内功”才能发挥快刀的威力,而有潜质的新人还不算多;“航空母舰”群的诞生,会催生各种轻快的小舢板。它们将充分发挥轻快、迅捷的优势,与“航空母舰”一决高下。

景气度

用“有惊无险,平稳上升”来形容2003年中国医药经济景气度,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虽然国家统计部门的年终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按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03年1~10月的数据表明,中国医药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医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139亿元,同比增长19.63%;新产品产值完成351亿元,同比增长21.6%;出口交货值完成283亿元,同比增长22.8%;产销率为94.04%,同比提高0.21个百分点,且增幅高于2002年。看来200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2%~23%的目标已无太多的悬念了。 2003年新年伊始,业内人士还在议论“海湾战争”动用生化武器,是否会令我国的原料药出口有所增长?这边,在我国南方城市暴发的杀伤力极大的非典疫情,打了医药界一个措手不及,不同企业如冰火两重天:部分企业在防治非典医药用品需求剧增的带动下,生产增速加快;不涉及非典的一般医药产品则出现销售不畅的情况。虽然后非典时期对行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从2003年全年来看,医药行业已经受住非典的考验,平稳地度过惊涛骇浪,医药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 2004年的我国医药经济又将如何运转?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给出了五大趋势:一是持续稳定增长,增幅高于2003年;二是出口碰上一定困难,进口继续高幅增长;三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调整,生产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商业效益下滑,两极分化加剧;五是资产重组推动业态转型,民营经济发挥更重要作用。

新兴市场

GMP认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制药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GMP认证之后,是否会有新一轮的并购狂潮?50%的生产线闲置率以及4000多家制药企业不足2000亿元的药品销售总额,透露出中国制药行业怎样的现状?

并购“大鳄”朱保国的看法是:“与欧美成熟医药市场有很大不同,中国是个很典型的新兴市场,还没有把市场细分到生物、化学和保健品领域的必要。健康元没有制定明确的收购目标,只要能给公司带来盈利的企业都是健康元收购的目标。” 与朱保国的观点类似,一再声称自己不是风险投资公司的复星实业总经理汪群斌强调:“中国企业的并购意识在不断加强,未来并购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种背景下复星实业面临着两种选择——是优先整合企业,还是优先抢占资源?复星实业把抢占资源放在第一位。” 2003年,除了医药产业内部并购事件风生水起,如复星参股国药,华源并购仁济,东盛收购潜江,太太入主喜悦,上药控股国风;业外资本也开始大规模地入侵制药业,“冰柜大王”澳柯玛在11月强势介入生物制药,全兴股份剥离酒业专心做药,北大方正斥资3亿元控股ST西南合成制药,华润集团增资扩股3亿元曲线控股东阿阿胶。勇敢的并购者正在建立中国制药业新的竞争平台。

后新药时代

新药研发,总是新药研发。2003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非典之灾,让国人亿万双眼睛都聚焦在这上面,强烈的企盼让新药研发的种种痼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所有的研发机构如芒刺在背,快要承受不住这样沉重的压力了。同时,2003年正是全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革除了对国内仿制药的保护,打破了众多以抢仿为生的企业的饭碗,《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后的新药转让市场都快要从“萧条”变成“肃杀”了…… 但是,当一切危机都集结起来时往往也是出现转机的关键时刻:SARS之后,国家在科研投入政策上明显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加盟;高度的关注让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人员、专家、机构怀着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地投身于这项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神圣工作中,各种新药研发的项目获得最大范围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国家对研发人才引进和人才激励机制的改革力度,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来吧,让我们跑步进入后新药时代,创新了就喊!

怎样提升利润

虽然2003年全年度的各种统计数据还没有最后出来,但趋势已清楚地显现:全行业增长突破历史新高,利润率也在提升,许多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这一点,在医药工业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统计,2003年1~6月,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分别实现1926.88亿元和1419.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4.30%和21.27%;其中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1391亿元和13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1.54%和37.77%,重点企业的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为9.62%(2002年为8.88%)。 丽珠集团和华北制药取得了2003年中期主营业务利润54.5%和53.7%的高幅增长;而在2003年中期每股收益上,复星实业和华源制药让股民喜出望外,增长幅度分别高达229.8%和180.9%(医药类上市公司2003年中报)。 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要看到医药企业自身的积极作为。以上成绩正是企业在资产重组或管理改革之后取得的。

2004.01.05

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