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主导时代的医药经济研究
——访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鉴别产业经济中的商业模式,哪些是主流与非主流,给行业一个风向标’
值第15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就新时期医药经济研究的话题采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方所)所长林建宁。
鉴别主流
医药经济报:由SFDA南方所主办的第15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提出了“中国医药经济走进主流主导时代”这个主题口号。“主流”这个关键词这两年在国内经济界非常活跃,南方所把这个词引入医药产业领域应该不是赶时髦吧?
林建宁:从字面上看,主流是主导潮流,但潮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髦,而是体现未来方向。在医药领域的一个客观现象是产业集中度提高,大型的医药巨头初步显现;另外我们提出这个主题口号,也是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让医药行业的主流企业走到一起,共商未来大计。
医药经济报:口号除了好听,还自然地会引起人们的争议,说说你的理解和依据?
林建宁:主流主导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主流企业的形成,主流业态的形成,主流商业模式的形成。先讲一下主流企业。事实上,在今年初,我们就提出了南方所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专业传媒服务都要走进主流企业的思想。我们理解的主流企业是对产业发展趋势起主导作用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再讲一下主流业态,以医药商业为例,随着这些年“三医”改革的推进,零售的份额越来越重,它的主流地位越来越显现。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主流企业对主流业态的前瞻性把握是非常准的。
综合来看,主流企业在医药产业的发展中非常关键,应该理解为发展思路清晰,管理模式先进,应变能力强,具备未来眼光,能够在现有竞争力之上领导未来的医药商业模式。它区别于现存的销售业绩不错但成长性不强的企业。所以说,大企业未必就是主流企业,规模是重要指标,但不是惟一标准。
医药经济报:有主流,也有非主流,中国医药产业内部结构的一个共生关系是怎样的?
林建宁:如果没有非主流,就没有主流。这两者除了有一个互补关系外,还有一个动态的相互转化关系。主流与非主流都不是永远不变的。
非主流不代表没有生存空间,以医药商业为例,我们把它分为5种业态:大型跨地域的医药商业公司、快速批发公司(区域性的药品配送商)、有新品种的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小型商业公司、靠人脉关系为基础的药品供应商、零散地跑单的个体或合伙人。前3种是主流的业态,后两种仍然存在,存在的条件除了自身的特殊生存模式之外,也会有一些积极的应变作用。如农村“两网”建设中,很多大型商业公司因为管理、成本等问题不愿进入农村市场,而一些小型商业公司看到了机会,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成本优势主动占领农村市场。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的发展转型,对产业经济研究机构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林建宁:南方所的研究内容很广,大到宏观产业经济,小到企业诊断、品种策略。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鉴别产业经济中的商业模式哪些是主流与非主流的,给行业一个风向标。
我们判断的依据是南方所多年积累的医药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庞大的零售调研数据库,活跃在产业经济一线的高素质记者、编辑。
医药经济报:我们知道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医药经济情报中心站,它在信息收集处理方面的能力具有先天优势,这种优势的现实价值怎样评估?
林建宁:庞大而科学的产业数据资源是做任何产业经济研究的基础。我们的信息来源有主流工商企业、医院、零售终端、国外合作伙伴,近期我们正在做中成药的市场信息网络搭建工作。麦肯锡在中国做企业诊断的一些行业基础数据也是来源于我们南方所。
当然,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不仅在于这样一个先天的信息库,还在于这些年在研究产业经济时形成的一套专业性极强的方法论。比如,同一类型药品的市场分析:它的剂型、用量、价格都存在明显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一种科学、简单的量化比较,我们有办法。
医药经济报:目前南方所服务的医药企业种类构成是怎样的?他们对南方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认可度怎样?
林建宁:从我们服务的企业规模上看,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中国医药工商企业100强大多是我们的客户。比如哈药、广药、华北制药,以及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等与我们的合作都在10年以上。当然,我们也不是刻意只服务于这些大型企业,这里的主要问题恐怕还是一些中小企业对信息咨询的重视程度问题。实力强大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套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战略决策和市场开拓策略研究的体系。我们愿意与这个产业内所有的企业一起成长。
医药经济报:你是否可以很自信的来评价南方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林建宁: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留给我们服务过的企业去评价。
研究转型
医药经济报:还是来看看南方所的研究内容,这些年南方所主要做了哪些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一些前瞻性课题的研究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建宁: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常规性的课题研究,包括每年在信息发布会上对来年医药经济趋势的研究,还包括各大类品种的市场研究,企业诊断。2002年,我们对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预测与实际结果相比只相差0.4%。另外一个是这几年紧扣市场环境变化自选的一些课题:新药品管理法规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处方药停止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后的营销策略,企业重组,中国入世后医药产业的竞争力等。
下一个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是医药经济业态分析。
医药经济报:在这些年的产业经济研究中,你是否碰到过一些非常难以解决的研究课题,并且至今印象深刻?
林建宁:有两个课题现在想起来在当时研究得非常辛苦。一个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口药品高速增长,但份额一直很小,不到15%。当时,我们提出进口药品、合资企业药品、国产药品将三分天下的预测。但很多反对的声音认为进口药品价格太高,与中国实情不符,进口药品不会在国内市场有大的发展。后来事实证明,同样因为中国的特殊实情,一些非理性因素大大促进了进口药品进军国内市场。当时,这种大胆的判断虽受到过很多人的质疑,却也为很多人提供了商机。
另外一个是医疗体制改革对医院药品消耗影响程度的判断。当时我们认为,医院药品消耗不会因为医疗体制改革,主要是医保改革而出现大幅度下滑,而是减缓增长。很多不同的声音认为医院药品消耗会出现负增长。结果2001年的医院药品消耗仍然保持了7%的增长,2002年回升到了15%的增长。与之前20%以上的增幅相比,虽然增速减缓,但仍是上升。
医药经济报:如何描述过去15年与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变化?
林建宁:过去15年与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都处于高速增长期,但过去15年的一个增长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由散、小、乱逐步走向集中、规范。未来10年的增长应该体现在业态的转型,竞争素质的提高。
过去的竞争主要是国内的竞争,未来的竞争应该是超越国界的全球化竞争。如果说过去15年中国医药产业的震荡是一个湖泊中的涟漪,那么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掀起的将是大海的波涛。
医药经济报
2003.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