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成功破译牙鲆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的遗传密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奇亚研究员领导的水生病毒学研究组,多年来致力于鱼类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自2002年开始,从病毒的分离纯化、体外扩增和核酸制备入手,聚焦牙鲆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CDV-C)基因组及其遗传密码的破译。现已阐明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基因组全长为186,250个碱基对,可编码潜在基因176个,并绘制了基因组织图(见附图)。该研究结果将于7月以“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为题发表于国际病毒学领域顶尖级刊物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13): 6982-6994)。
淋巴囊肿病于1874年就有记载,也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鱼类病毒病,但直到1962年才确定该病的病原是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现已知该病毒至少可感染分布在全球各地的120多种淡、海水鱼类,导致鱼的外周血管系统分布的浅表皮肤产生肿瘤,鱼发病严重时,大小肿瘤密布全身,连病鱼的鳃、咽喉及内脏也会出现病变。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但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水产损失超过百亿元,特别是病毒病的危害首当其冲。近年来随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病毒病也在海水鱼类中蔓延,如北方养殖的名贵鱼类牙鲆就普遍受到淋巴囊肿病毒的侵害,给正在兴起的海水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已有多个实验室围绕淋巴囊肿病毒先后开展了分子生物学研究。1997年德国学者Tidona 和Darai首次报道了一株淋巴囊肿病毒(LCDV-1)的全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大小为102,653个碱基对,可编码假定基因110个。与德国学者报道的LCDV-1相比,牙鲆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要大得多,且其基因组成差异显著,这种差异表明LCDV-C可能是一个淋巴囊肿病毒新种,也意味着分布在世界各地区感染不同鱼类的淋巴囊肿病毒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作为该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桂建芳研究员介绍说: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遗传密码的破译及其独特基因组结构的阐明,不但为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揭示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鱼类淋巴囊肿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重要素材。由于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具有基因组容量大,基因资源丰富等特点,是进行水生动物病毒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独特对象,将为进一步探讨虹彩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病机理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料。
2004.06.21
中国科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