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住房颤致病基因
——记第八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陈义汉教授
上海科技报(骆红初):茫茫人海,找个从未谋面的人,很难。
茫茫基因大海,找到全世界许多科学家都在“围剿”的心房颤动“肇事基因”,更难。
而陈义汉却硬是凭着知难而上的执着和锐气,与合作者一起找到了一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脏病,全世界有上千万的心房颤动患者。早在1850年人类就发现心房颤动的存在,然而,150多年过去了,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依然莫衷一是。医学界称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为医学科学之谜。正是如此的世界难题,2002年被中国一位还没有跨进不惑之年的科学家部分破解了。
今年1月,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陈义汉课题组的论文,震撼了世界心脏病领域。
在6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接近1%,而在65岁以上则高达5%以上。心房颤动会引起中风和心衰等并发症,在美国,由于心房颤动发生中风的,每年就达7.5万人。权威学者形象地称之为心脏病领域“两座尚未征服的冰山”之一。心房颤动,祸害着众多人的健康,但是至今还未“逮住”它的“祸根”。还是一名医学生的时候,陈义汉就亲眼目睹几位心房颤动病人不幸地离开了人世。
生命的脆弱使出身医学之家的陈义汉更感肩头的份量,“要从根子上找到心房颤动的元凶”,一种责任深深地撞击着这位温文尔雅的年轻人,“这,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探索”。
1997年,美国科学家将一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上,但他们最终还没有能够找到这个“肇事基因”。1998年,在同济大学领导和合作方的大力支持下,陈义汉追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的“小船”在一些人疑惑的目光中启航了。
为了采集到必要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样本,陈义汉及其同事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历尽艰险磨难。4年间,他们共采集到9个珍贵的心房颤动家系,还调查了数百例原因不明的心房颤动病例……回首当年的许多坎坷,陈义汉依旧感慨万分——“每一个家系都维系着令研究人员不能忘却的艰辛故事”。
2000年9月,陈义汉课题组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一起,以充足的证据认定该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就在第11号染色体末端。但是,为什么就是“逮”不住这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呢?外表依旧沉稳的陈义汉,心里可是异常焦虑。他放弃了生平第一次作为访问学者身份出国的机会,认真地进行理论思考。果然发现了基因序列阅读的一个“小小疏漏”!就象神笔马良的那“一点”,心房颤动致病基因找到了!
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取得今天重要的科学发现,再到荣列上海市科技精英榜以及获得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的最高奖,陈义汉仍不喜张扬。他只是说自己很幸运,还强调,这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的发现是20多位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今,蜚身海内外的陈义汉依旧静心学问,一如在他案头那幅摄于黄河边的雪景,透出宁静而致远的内涵。他说,找到这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还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之而来的工作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
上海科技报网
2003.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