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等发现“锌指蛋白基因”
本报讯(记者胡德荣)与肿瘤相关的“锌指蛋白基因”在国际上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教授等首先发现并揭示。9月30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科学杂志《美国科学院学报》发表了该研究学术论文《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基因组结构、分子进化及其异常重排》。有关专家评价: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白血病基因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与贡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标记是病人15、17号染色体的易位。1990年底,陈赛娟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具有11、17号染色体的易位,而15号染色体却是正常的。面对这一稀罕的变异型病例,陈赛娟等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进行探索,得出该患者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可能与一个以前从未报道过的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新基因发生融合。采用新型的锚定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基因文库的探针筛选、序列分析,以及染色体原位杂交等手段,最后克隆到了11号染色体上的新基因。从DNA顺序分析表明,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有一个富含脯氨酸的转录激活区和9个锌指结构,为此陈赛娟及其合作者将此基因命名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基因(PLZF)。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肿瘤、血液专家的极大兴趣与关注,陈赛娟等的论文在英国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EMBOJ)》,和美国出版的《临床研究杂志(Clin lnvest)》发表以来,被各国同行引证率迄今已达1000多次。
在此基础上,陈赛娟教授等经过进一步研究,对这个长度约为20万个碱基对、是一般基因长度7倍的“锌指蛋白基因”从cDNA水平摸清其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在完成其基因组DNA全序列分析和理解其生物学功能后,又阐明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所识别的蛋白质可作为治疗肿瘤的靶点。研究最终揭示了“锌指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规律,提出并解释了基因板块复制的概念。
1999.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