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细胞所开发成功生物芯片的初级形式cDNA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胡赓熙博士和他所在的实验室,自1998年底开始研究cDNA阵列的制备和应用技术,并与国内外同行包括陈竺教授领导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通力合作,迄今为止,已经率先建立含有8000多个不同人类基因的cDNA陈列,并已经在肝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日益深入,生物芯片技术成为一颗灿烂的希望之星。科学家们认为,它的开发与应用将在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农业、疾病诊断、新药开发、食品等领域中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所谓“生物芯片”,可以与计算机芯片的比较来理解,它的本质是进行生物信号的平行分析,利用微点阵技术将成千上万的生物信息密码集中到一小片固相基质上,从而使一些传统的生物学分析手段能够在尽量小的空间范围内,以尽量快的速度完成。正如计算机芯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生物芯片概念是随着人类基因组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所以目前生物信号平行分析最成功的形式,是以一种尼龙膜为基质的“cDNA阵列“,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据悉,我国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攻关,在今年1月就证明了一组100多个基因表达的变化与人类肝癌发展相关,7月,他们又发现了300多个类似的人类基因。他们的研究计划是在半年内获得25000个基因数;这将是整个人类基因的数量的四分之一。
为了cDNA阵列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各个相关的科研领域,胡赓熙博士在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在的支持下,将向国内各研究所、大学、医院的研究部门提供cDNA阵列的服务,并进行技术培训。胡赓熙博士认为,发展生物芯片的目标不仅是为国家的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还要把它变成一个能够大量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物高技术产业。鉴于最直接的、能够产生大量经济效益的是医学诊断芯片,他的实验室正在积极筹集资金,希望开发一种能够进行肿瘤早期诊断的生物芯片,让病人能够以一种心理上能适应的方式进行早期肿瘤诊断。而目前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开发出一 种廉价的诊断用的生物芯片,能够在数十分钟内完成多种人类肿瘤的普查,从而突破肿瘤诊断中人们的心理障碍,使 大规模的肿瘤普查成为现实。
北京科技报
1999.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