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PC-Ⅱ基因突变研究结题
摘自《产经网-中国医药报》:西安交通大学“先天性厚甲症Ⅱ型一家系角蛋白17基因突变的研究”日前完成。这项由“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培植项目基金资助的课题,通过对一罕见的迟发性PC-Ⅱ(先天性厚甲症Ⅱ型)患者家系的角蛋白17基因突变进行研究,发现其基因突变位于K17的1A区。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Ⅲ2)自1岁时头面部及颈部就出现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结节,随着年龄增长,结节逐渐增多增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囊肿,以头面部、腹股沟及腋窝为著。14岁时,患者足跖皮肤角化增厚、皲裂,15~16岁时甲开始增厚,颜色变暗。该家系24人中有同病患者4人,先证者的母亲(已死亡)及妹妹(同母异父)的症状与先证者相同。先证者之子22岁,症状与其相似但较轻。该家系三代中均有发病者,男女患者之比为1?X1,患者双亲之一亦患本病,无病的双亲及其子女不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
该家系中的患者除厚甲、掌跖角化过度外,还具有明显的多发性脂囊瘤,符合先天性厚甲症Ⅱ型的诊断。研究者通过对该患者家系的角蛋白17基因突变通过PCR扩增热点突变区和直接测序进行了研究,发现患者角蛋白的第92密码子由AAT突变为AGT,结果导致天冬酰胺由丝氨酸替代。该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携带此突变,而两例正常人无此突变。同时,对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DNA混合液PCR产物测序,未发现此突变,从而排除了多态性。研究人员发现的突变为角蛋白K17的N92S突变,这一突变也是早发性PC-Ⅱ最常见的突变,位于1A螺旋的起始部。
角蛋白是Ⅰ型、Ⅱ型角蛋白特异配对表达的中间丝蛋白。这些成对的角蛋白表达于不同生长和分化阶段的上皮细胞中。角蛋白有一个由31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α-螺旋杆状结构域,两侧为非螺旋的氨基端‘头’和羧基端‘尾’ 结构域。杆状结构域由4个片段组成,分别为1A、1B、2A和2B螺旋。位于1A螺旋起始和2B螺旋末端的序列,是高度保守区,并且对体内10纳米角蛋白丝的装配至关重要,因此,该区的突变将阻断角蛋白丝的形成并影响其稳定性。角蛋白K17是表达于毛囊外根鞘、皮脂腺、甲床和其它附属器的Ⅰ型角蛋白,目前报道的所有突变均位于1A区结构域的起始部,由此影响中间丝蛋白的形成和装配。这一PC-Ⅱ型家系,3例患者中两例厚甲为迟发,而基因突变位于K17常见的1A区。研究结果表明,K17-1A区突变也可呈现为迟发性先天性厚甲症。
中国生物信息
200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