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部委共建核磁共振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记者潘锋)经科技部批准,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共同投资,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公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今天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教育部副部长周济为“中心”成立揭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施尔畏、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赵达生等出席成立仪式。
刘燕华在致辞时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条件,做为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新举措,科技部已经提出了“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连续、不可间断、社会共享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科技基础数据中心、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库、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网络科技环境等。
刘燕华表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将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浩繁、艰巨的工程,是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核磁共振技术是能够解析高分辨率生物大分子三维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性质,生物大分子之间、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筛选及药物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据介绍,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将从事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目前已有5个蛋白质样品在进行测定,该中心已聘请了两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国际上从事核磁共振研究颇有建树的夏斌和金长文担任首席科学家,分别负责生物实验与核磁实验工作。
科学时报电子版
2002.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