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基因”科普中几个哲学疑点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基因”科普中几个哲学疑点

本报讯(作者 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普组顾问、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袁士畴):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普工作,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传播的方式都应当与之相适应。“基因”知识当然是科普工作的热点。然而,基因真的就如“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可以解开一切生命之谜吗?本文作者就“生与死”、“进化与退化”等四个方面,在最新一期《科技潮》上,向我们阐述了几个不一样的观点。

生与死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时下许多宣传报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基因”的作用绝对化了,似乎“基因”决定了生命的—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基因”来自哪里呢?显然这里有一个因果关系问题。遗传是生物的遗传,遗传基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先于生物并主宰生物的特殊物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生命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P78)。现代生物技术如此发达,尚不足以推翻和修改恩格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解释。他在《反杜林论》这一不朽著作中,对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上的差别,阐述得十分精辟。他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生命,我们就会发现生命和某种蛋白体是相联系的,而且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不处于解体过程中的蛋白体,我们会毫无例外地发现生命现象(同上P79)。恩格斯对“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的本质解释为“蛋白体在每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这种情形和无生命物体所发生的不同,它不是由某种从外面造成的过程所引起的。”(同上P79),“在无生命物体中成为破坏原因的东西,在蛋白体中却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同上P79)。例如氧气。能把生命的本质说成“DNA的存在方式”吗?显然不能。因为DNA能在死亡的生物体、木乃伊甚至化石中存在。有人竟因此而提出复制列宁、复制恐龙的幻想。这些都说明,科技工作者内部对待生物、生命活动、生物进化的认识,分岐也是很大的。不少科技决策部门的同志甚至多少有点“唯基因论”,例如农业科研方面不沾“基因”的课题不算高科技,很难得到足够支持。可见,正确地宣传基因研究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地球是物质的,都是由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构成的,但是自生命起源之后,物质运动的形式就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无机世界的物质运动,另一类是生物,即生命活动。这两类运动形式,遵循着各自的运动规律,虽然表象同属物理化学变化,但过程的本质不同,如碳水化合物氧化,在无机界必须借助外力——燃烧,才能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同样过程在生物体内却是在常温常压下自我完成的,产物也是二氧化碳和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过程在自然界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变成可逆的,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在常温常压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至今人类尚不能在实验条件下重复光合作用。可见我们是无法用简单的物理、化学变化来解释生命活动的。我们对无机物的研究是无穷尽的,如我们对粒子的研究;我们对生物生命活动的研究也是无穷尽的,但不是指空间的无穷尽。我认为细胞生物学是最基础的,因为细胞是生物构成的最小单元,质体、粒线体则构成细胞的最小单元——细胞器。什么是恩格斯所讲的具有生命活动的最小单元呢?我们不可以照无机界研究粒子的无限可分性来分解生物,所谓分子生物学、电子,生物学等都不再属于生命科学了。我认为应当建立真正的研究生物学或者说生命活动规律的方法。在一个科普工作者看来,细胞的研究应重于DNA的研究,特别是干细胞的研究。

进化与退化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十分敬佩达尔文和他的划时代的理论研究——进化论,并称它为“我们学说的科学基础”。“自然界中的有机体也有自己的人口规律,不过这种规律还完全没有研究过,而证实这种规律,一定会对物种进化的理论有决定性的意义。是谁在这方面给了决定性的推动呢?不是别人,正是达尔文”(恩格斯《反杜林论》)。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生存竞争,或者说适者生存。为此,纷繁的生物界在达尔文看来,“不是特殊的创造物”,而是“少数几种生物”通过适应与遗传繁衍的“直系后代”。应该说只有达尔文才对生物界的发展史做出了—个科学的解释。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研究的成就,使达尔文进化论被人淡忘了,甚至被某些科学家否定了,在他们看来,纷繁的生物界只是DNA分子内部的排列组合。然而,黑猩猩与人差异如此之大,而他们之间的遗传分子却只有1%的不同;水稻和人更是不可类比,前者的基因数量要比人类多一倍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离开进化论我们很难“科普”清楚。生物所特有的生命活动是很难用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来彻底解释清楚的,人类对它的研究是无穷尽的,尽管生物与无生物一样都是由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组成的,但是直到现在,除了由生物繁殖,自然科学还不能制造出生物,甚至还不能用化学元素制造出简单的原生质或其它蛋白质。因此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恩格斯《反杜林论》。同样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我们也无法在实验条件下重演。前者是生物科学家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任务,我们只能永远在作接近这一目标的努力。后者则是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对“进化”作出比达尔文更加合理的解释仅仅是解释,是发展而不是否定达尔文的进化论。

纯与杂

无机物的纯是一种自身价值的尺度,人们对黄金追求的是“纯”,越纯越值钱,这是一种常识。而对生物界,纯与杂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达尔文就曾明确提出“杂种优势”的观点,农业科学家提倡杂交育种就是因为两个适当的纯而又纯的自交系杂交可产生“优势”的飞跃。生物界物种就是存在于“纯与杂”的辨证统一体中。例如生物界最普遍的繁育法则就是世代交替,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生物的繁育都必须经过雌雄配子的杂合阶段,前者是配子体单倍体世代,后者为孢子体双倍体世代,尽管高等生物的配子体己极度退化实质为进化,但它的繁衍几乎每代都必须经过“精卵”结合,没有这异源的杂合就不可能有生物物种的存在和进化。生物界异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极少出现种间杂交,即使有其后代也是绝育的骡就是这样的例子。这是自然界物种保纯的和有序的法则。这是生物界的“伦理”。然而在每一个物种的内部,则必须避免近亲繁殖,越是近亲繁育其后代的生活力越弱,这是自然界物种灭绝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个物种的内部而言,双亲的血缘越远越杂越好,这也是一种常识。据此,我认为“克隆”动物违反了这个主要的自然法则,“克隆”动物不可能是健康的,不可能保持其优良的种性,“克隆”繁殖的作物如大蒜等普遍存在退化和易感染病毒的缺陷,这是农学家都具有的常识。时下的“克隆”动物,也是最低限度的体细胞核与卵细胞液的杂合,真正的“克隆”,应该是体细胞胚化。我认为“克隆”不应该成为科技投资的重点领域。至于克隆人,它比近亲婚配的后果更可怕,不仅违反自然法则,更不合伦理,理应依法制止。

认识与思考

科普工作要求科普工作者更加认真思考向公众进行科普的内容,要准备回答民众提出的种种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回答出来的。以上几个问题只是我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的试探性回答。

DNA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产物,它的功能是生物“赋予”它的,DNA的发现和解密,不是生物科学的终结。我深信人类基因组研究解决不了人的生老病死的问题。“基因”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是结果,不是原因。例如某种遗传疾病,确有基因异常,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异常,但病因是什么?为什么遗传病治不好,要人工在实验条件下修正这种异常基因,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有机体的每个细胞里都存在这种异常。只能找到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防止异常,或者防止异常个体的出生,这才是防治遗传病害的正确技术对策。

生物科学、医学,农业科学的重点领域应是细胞学(特别是干细胞研究),器官移植,杂交育种(包括远缘杂交),种性诱变与筛选等领域的研究。

摘自:《上海科技报》

200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