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发现蚜虫病原真菌传播证据
本报讯(记者 刘东峰):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冯明光等人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关于蚜虫病原真菌借有翅蚜迁飞而传播的直接证据。
据了解,病原真菌诱发的多种蚜虫流行病在蚜害的自然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类流行病可在几周内杀死所有的蚜虫,因而一直是国际上害虫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自然感染蚜虫的病原真菌主要为虫霉目真菌,包括虫疠霉、虫瘟霉、虫霉、新接霉及耳霉等常见属种。据悉,影响这些病原真菌在蚜虫种群中流行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作物生长季节田间初始病原的存在与否是当季蚜虫是否遭受流行病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蚜虫真菌性流行病侵染循环的关键环节。
冯明光介绍,侵染蚜虫的虫霉有可能以休眠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在不利条件下存活。然而,田间蚜虫种群的虫霉流行病总是具有突发性,如此情形很难以土壤中存在的休眠孢子为初始侵染源给予解释。此外,普朗肯虫霉虽有休眠孢子存在,却主要以蚜尸中特化的菌丝体越冬。新蚜虫疠霉是全球蚜虫流行病的主要病因,迄今却并无休眠孢子被发现。有研究表明,该菌以蚜尸菌丝体的形态在灌丛中可顺利越冬,但在积雪覆盖的表土层中却因土壤高湿度使蚜尸半月内便失去产孢和侵染能力。显然,上述两种专性蚜虫病原真菌的初始侵染源存在着土壤以外的其它传播途径。蚜虫感染虫霉后一般经历4至6天的病害潜伏期才死亡,而田间研究表明虫霉感染并无对蚜虫型态的偏嗜。冯明光认为,设若被虫霉感染的孤雌胎生有翅蚜在病害潜伏期内仍能迁飞,这显然成为病菌传播的可能途径。
为了证明虫霉借有翅蚜迁飞而异地传播并引发流行病的假说,冯明光等在自然隔离状态下, 从2001年10月下旬至2002年1月上旬逐日自空中诱集桃蚜的迁飞性有翅蚜共计760头, 经室内单头饲养7天, 有266头因真菌病害而死亡, 其中87.3%死于饲养的前3天。据悉,引起有翅蚜死亡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虫霉, 占94.6%,其余为球孢白僵菌。在虫霉引起的死亡中,新蚜虫疠霉占66.1%, 安徽虫瘟霉占22.6%, 普朗肯虫霉占9.7%, 弗雷生新接霉占1.6%。有2头有翅蚜尸系新蚜虫疠霉分别与安徽虫瘟霉和弗雷生新接霉的复合感染所致。冯明光介绍,这些结果便是关于蚜虫病原真菌借有翅蚜迁飞而传播的证据。据悉,该证据不仅说明了蚜虫迁飞活动在蚜虫流行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深入研究和利用蚜虫流行病控制蚜害提供了新思路。
冯明光认为,从空中诱集有翅蚜的实验设计只能说明所获有翅蚜是从异地迁飞而来的,无法揭示其具体的迁飞距离,因而带病有翅蚜在其潜伏期内的飞行能力和异地传病范围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自:《科学时报电子版》
2002.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