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走向实用化
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瞄准国际最新发展趋势,于1997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工作,先后突破了微小变形镜原理及制造、人眼像差波前传感器原理与人眼像差测量和重构等关键技术,于200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基于整体集成式微小变形镜的实用轻小型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自适应光学实验装置,成功地进行了活体人眼像差的自适应光学校正,并在国际上继美国Rochester大学之后,获得可分辨直径为4mm左右视细胞的高分辨力成像以及视网膜中毛细血管图像。不仅如此,由于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自适应光学技术校正活体人眼像差,还可对视网膜组织的各层细胞进行分层观测成像和细胞计数。
活体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自适应光学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工具和高分辨率的研究观测手段,对视觉科学和眼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视觉科学而言,该技术使视觉科学、视觉生理/心理第一次有可能在活体细胞水平上开展研究,其意义可等同于二百年前显微镜之发明对于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的贡献。对临床医疗而言,它也是一种崭新的研究和诊断技术,可在眼科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临床上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不同治疗手段和药物疗效的临床评价等各个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我国发病率很高的青光眼为例,目前的青光眼检查技术只有在神经节细胞丢失30%-50%以后才能观测到异常;而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应用可将此大大提前,当5%-10%的神经节细胞丧失时就能观测到异常,并且可能提前到在细胞死亡之前仅有形态变化时。这就可大大提高青光眼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减低患者失明的风险。同时,目前糖尿病等微血管疾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日益常见,而该系统可对视网膜的微血管系统,也是唯一可在活体情况下观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毛细血管早期病变的观察成为可能。此外,该系统对视网膜手术后视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及许多遗传性眼底疾病病因的研究及有关治疗方法的探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在现在的眼科检测技术水平下,这些都难以实现。
尤为重要的是,目前挽救广大盲人复明的新课题——“视网膜移植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目前尚未找到手术后对移植的神经细胞组织进行观察的有效手段,因而缺少科学直观的数据。而自适应光学高分辨率活体人眼视网膜成像检测试验装置却提供了这个可能。
目前,以该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仪器,世界上尚属空白。在该技术经过临床应用并发展成熟后,有望像当年显赫一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细菌那样,成为眼科等疾病检查诊断的新一代国际标准医疗设备,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摘自:《中科院网络新闻中心》
20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