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国第一条肿瘤耐药基因
2002年04月17日解放军报报道:“我国找到一条基因库中没有的新基因,这条肿瘤耐药基因决定着癌症病人应选择哪种最有效的药物来对抗癌魔。”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人类基因研究所传出的这一消息,给众多的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连日来,来自海内外的咨询电话几乎打乱了基因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于是,我们走进该研究所,“探访”我国找到的第一条肿瘤疾病基因。
从耐药基因突破
在三医大人类基因研究所,黄桂君博士向我们介绍道,在临床工作中他们发现,大量因各种原因错过手术期的癌症患者,化疗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而目前,医生在选择化疗药物时,往往凭经验或病人的要求决定。化疗中,病人体内的癌细胞对很多化疗药物毫无反应,而正常细胞却被大量杀死,不但损伤病人免疫力,而且还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但现代的医疗技术水平还不能确定哪些药物对患者体内的癌细胞不起作用,“耐药”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医学界,尤其是肿瘤治疗的难题。
研究发现,人的某些基因就决定着人体内的癌细胞“惧怕”哪些药物,即使是患同一种癌症的患者,也因基因的不同而应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三医大人类基因研究所的博士们决定把这些耐药基因找出来。
据科学家预测,人类共有6~10万个基因,其中两万个基因与疾病有关。在呼吸研究所钱桂生所长的鼓励和指导下,黄桂君、吴国民、陈杰、成免校、张桂君、熊玮等几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博士开始了在两万个基因中寻找肿瘤耐药基因的试验。
要目睹肿瘤耐药基因克隆的整个过程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历时几个月才能完成。我们只能从他们两年研究中留下的十几本试验记录、用过的每一个实验室、实验设备和黄桂君博士的讲解来“探访”这条基因的“出世” 。
8个月培养出癌细胞
黄博士首先把我们带到细胞培养室。他说:“癌细胞的培养是最基础、最关键,也是最苦的一环。”平时听说过养小猫、小狗,也有养蜥蜴、鳄鱼的。但这群医学博士养的却是癌细胞,专业术语叫“癌细胞原代培养”。
医学博士们先从收集到的癌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纯净的癌细胞。为了防止离开人体的细胞夭折,必须放入培养瓶中“精心照料”。培养瓶的生态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都要和人体一样,还要保持绝对无菌,以免遭到感染、引起“生病发烧 ”。每天要定时定量给它们喂食特制培养液,定时拍打培养瓶壁帮助它们“运动 ”、“消化”,并给它们“洗澡”。耗时8个月,博士们终于得到了试验对象。黄博士告诉我们,这次实验的癌细胞是培养的第二批,第一批细胞在养到6个多月时,由于气候突然变化,“小宠物”们全部香消玉殒。为此6个大男人抱头痛哭。“ 不过,第二天早晨不到7点钟,我们几个又在实验室不期而遇,大家都想早点再开始第二次原代培养。”回忆起当时情景,黄博士眼睛都湿润了。
寻找肿瘤耐药基因
“癌细胞原代培养”成功后,接下来的就是把13种常用的抗癌药物,以不同的剂量、不同的搭配在150多例癌细胞盒中测试其耐药性,从中筛选出可能耐药的基因片段。经过一年时间,他们筛选出了100多条基因片段可能与耐药有关,然后登录国际基因库,进行密码排序对照,终于在几千个数据中发现了两条与众不同的基因片段,最后用分子技术克隆出了其中一条的全长,这条独一无二的基因,就是我们今天探访的肿瘤耐药基因。而另一条基因的全长正在克隆中,也许在几周以后,也许就是明天,该所还会诞生一条新的基因。
肿瘤耐药基因一用于临床,就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基因筛选出的药物,治疗效果倍增。专家预测,顽固的肝癌、小细胞肺癌通过有效治疗,患者存活期可达 5年以上。而且肝癌、肺癌、胃癌、卵巢癌等各种癌症,均可通过这条基因来选择最佳治疗药物。
成果运用前景广阔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咨询电话打进来,询问关于肿瘤耐药基因的具体情况。一个从北京打来电话的小伙子急得在电话里哭着说,他患癌症的父亲一直在几十种化疗药物中盲目试验,却始终未寻找到有效药物,现在已经被化疗折磨得受不了了。他希望第二天就能带他父亲前往重庆,接受肿瘤耐药基因检测,尽快解除父亲的痛苦。
每一个电话,都是一份痛苦的诉求,都表达出一份强烈的求生欲望!尽管肿瘤耐药基因的发现只是走出了用基因治疗肿瘤的第一步,但我们忽然觉得不必再向黄博士探问这条耐药基因发现的意义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咨询电话和上门求助的诸多患者,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这些求助的声音,对黄博士们来说,是一份空前强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感。他们的下一步工作就是继续寻找出相关的耐药基因,制成基因谱,通过它来筛选有效药物,并抑制耐药基因,使人体不再产生抗药性。
摘自:《解放军报网络版》段军军熊学莉
20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