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研究血吸虫创世界之最
打破美国学者体外培养成活记录,为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提供物质“平台”
本报讯(蒋明):武汉大学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37岁的女学者董惠芬副教授的一项科研项目——《细胞因子诱导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增殖的研究》,成功地使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发生了分裂、增殖,为建立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系扫清了又一个障碍。这是该学院1月28日向社会披露的。
世界卫生组织( W HO)热带病研究与培训规划署( T DR)曾在1992年明确指出:今后血吸虫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一个用于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的无限增殖的培养细胞系。所以建立这一“培养细胞系”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研究难题。
1994年10月,董惠芬副教授获得武汉市“晨光计划”资助,率先在我国进行血吸虫成虫、童虫体外培养,打破美国学者血吸虫成虫体外培养成活28天的世界记录,使血吸虫成虫体外培养成活达184天,童虫体外培养成活达213天,为建立一个用于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的无限增殖的培养细胞系扫清了第一个障碍。1999年董惠芬副教授的又一个项目———《细胞因子诱导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增殖的研究》,受到武汉市“晨光计划”资助,成为“晨光计划”实施以来唯一连续两次受到资助的专家。
董惠芬副教授发现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能增强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对培养细胞有促进生长和诱导其转化的作用,同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血吸虫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减弱,并且在扫描电镜下,惊奇地发现:培养第4天的血吸虫成虫细胞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后5周出现旺盛的分裂、增殖,从而筛选到最佳诱导时间,为最终建立一个用于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的无限增殖的培养细胞系提供了物质“平台”。
以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这项成果进行了评审,曹文宣院士认为:“该项成果属国内外开创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他希望继续给予该课题组经费支持,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尽早建立血吸虫的培养细胞系。
摘自:《科技日报》
2002.01.30